夜间
笔趣阁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五百七十四章 极限施压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s://www.sx110.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赵煦到庆寿宫的时候,差不多已经是申时了。


申时,又称哺时,秦汉以来,一直是第二餐的时间(古代百姓,都是吃两餐的)。


而权贵们,则在这个时候,会食用茶水、点心。


类似现代的下午茶形式。


通常,斗茶等娱乐活动,也是在这个时间点进行。


所以,赵煦给两宫问了安,就被向太后拉着坐了下来。


然后,向太后就亲自为赵煦,打好一碗茶汤。


「六哥尝尝看,这是御厨那边新出的茶法。」


「加了些牛乳,用来调配,据说很受欢迎!」


赵煦接过来,尝了尝,眼睛就亮起来了。


这味道,浓郁的茶香混合着浑厚顺滑的奶味。


怎么说呢?


和现代的奶茶,颇为相似。


但,味道远胜赵煦喝过的那些现代奶茶。


想想也能理解了!


现代的商业化奶茶,用的都是很一般的茶叶。


而如今,宫中的茶叶,都是建州北苑的御茶。


属于最顶级的团茶,价格甚至超过等重的黄金。


「味道怎样?」向太后在旁边关切的问道。


「很好!」赵煦赞道:「绝妙!」


向太后顿时开心起来,道:「这是御厨张纲所献的方子,言是其在汴京的饮子店今年新用之法,因其大受好评,故献宫中。」


赵煦听着点点头。


在汴京这样的商业度极高的市民城市。


如今,已隐隐有着近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些特征了。


资本主义的特征是什么呢?


现代的教科书上,已经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敬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募的劳动者。


很不幸,如今的汴京城,已经有这样的趋势了。


给皇帝服务的御医,在马行街开着医馆。


招牌牌匾,光明正大的写着:金紫医官药铺的前缀。


自然,都是皇家太医的买卖。


像是给赵官家们服务了三代人的孙奇,就在马行街有着足足三间大药铺。


虽然坐堂的医生,不是孙奇,只是他的徒弟、子孙。


但这三间大药铺,日进斗金不为过。


京城的奢遮人家,想请他开个方子,非千贯不可!


此外,赵煦身边的太医钱乙,现在也在汴京城开了一个‘钱家医官药铺"。


听说也是赚的盘满钵满。


赵煦即位后,局面进一步瓦解。


在他的指示下,御厨们,也踏出了创业的道路——由赵煦指令冯景,安排内侍省出资资助御厨们,并由这些御厨的妻子/丈夫等(北宋御厨男女都有),在外按照宫中法子,开设各种吃食店,而内侍省只是少少的分一半利润就可以了。


那个叫张纲的御厨,想必就是创业大军的一员。


而接下来,等到汴京学府的蒙学、小学开学。


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性,也将在孔方兄面前瓦解。


这种温水煮青蛙,潜移默化的法子,在大宋这样的社会中,效果极佳。


恐怕,只有等一切都无可挽回的时候,道学家们才会猛然惊醒,田园牧歌,已是过去。


新的世界,一切都将看钱说话。


「这样啊,很不错呢!」赵煦说着,就端着茶盏,就着点心吃了起来。


他的饮食习惯,一向很好。


总会将食物吃光,不会有半点浪费。


这次也是一样,向太后给他的茶水、点心,他很快就吃的干干净净。


然后就拍拍肚皮,舒服的说道:「好饱!」


「母后的手艺就是好!」


「再这样下去,儿又要长胖几斤了!」


向太后看着,很是高兴。


那些点心、茶汤,确实都是她带着文熏娘和狄蔷在宫中亲手做的。


「六哥喜欢就好。」向太后说道:「等六哥长大了,母后就在宫中,天天给六哥准备吃食。」


「好!」赵煦乖巧的说道。


太皇太后在旁边听着,多少有些吃味。


便道:「官家,明日就要开经筵了,老身命人给官家,制了几套新衣裳,等会官家试一试,看看合不合身。」


「多谢太母。」赵煦连忙谢道,然后他问道:「孙臣听说,太母想要考较孙臣功课?」


太皇太后于是坐直了身体,严肃起来,道:「确有此事。」


「老身听说,官家暑休期间,一直有在看书,不知都在看些什么书?」


赵煦掰着手指头,数了起来:「回禀太母,孙臣这两月,除了出幸开封府外,一直在宫中看史书。」


「已看了史记、汉书。」


两宫自然对此早有耳闻,但还是第一次听到赵煦亲口承认他在看史书。


这可不得了!


须知,天子成年的标志之一,就是能看懂史书。


特别是国史!


看了国史后的皇帝,普遍都会被认为,已经具备了发号施令的能力。于是,太皇太后问道:「官家都能看懂?」


赵煦点点头,道:「孙臣还写了不少备注呢!」


上上辈子,曾经主政天下的他,自然知道,史书的重要性。


在儒家文明的社会,史书不仅仅是记录历史的载体。


也是政治说明书。


看懂了史书,也就看懂了历朝历代的政治。


若再能从文字里,推敲出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真相的话。


那么,这个皇帝也就能够合格了。


是故,历代明君,无不读史,而且会很自律的每天都看一段史书。


「真是祖宗保佑!」向太后笑着对太皇太后道:「六哥如此聪俊,定可兴我赵氏。」


太皇太后点点头:「太后所言甚是。」


于是,她便公式化的考较了一下,一些史记、汉书的内容。


而赵煦对答如流。


听完赵煦的回答,这位太皇太后的内心,多少有些落寞。


因为她清楚,照这样下去,她能听政掌权的世间,比她预计的可能要少的多。


恐怕等不到官家大婚,朝臣们就会不耐烦。


那时候恐怕就不怎么体面了。


想要体面,就得提前交权!


对她来说,值得安慰的是,这个孙子是孝顺的,而且对高家无话可说,可以说事事都替高家着想,能给的恩典,全部都是拉满。


以至于,高家人甚至更亲近这个孙子,而不是她。


高遵惠和高公纪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两个家伙在外面的事情,现在居然是先报告福宁殿,再来庆寿宫请示!


想到这里太皇太后也是在心中叹了口气:「官家,是有天命的圣主。」


「老身给他操持两三年,就该退了……」


连高家人都更亲近、拥戴这个孙子。


其他人还用想吗?


这样想着,太皇太后就给向太后使了个眼色,后者心领神会,对赵煦道:「听说六哥近来曾下了手诏,命开封府考较在京寺庙主持、僧首们的佛法?」


赵煦点点头,道:「确有此事!」


他知道,太皇太后和向太后,都是虔诚的佛教信众。


两宫都在宫中,供奉着佛像。


每逢初一十五,都会吃斋念佛。


遇到英庙、先帝生辰、忌日,更是会遣人去太平兴国寺、护国寺以及开宝寺烧香祈福。


便解释道:「儿这是依祖宗故事而为。」


「祖宗有‘保明行止",约束僧人,严肃清规戒律之制。」


「奈何近来,僧人多不修法,出家人六根不净之事频发。」


「开封府司录司更报,有御赐紫衣的僧人,在汴京浴室司中聚众Yin乐,还美其名曰:在欲行禅,面对他人指责,更是自言‘我自调心,干汝何事"!」


「佛门清静地,腌臜如此,儿岂能容?」


两宫听着,对赵煦的话,自很赞同。


她们其实也很讨厌如今市面上的那些大和尚的做派。


和尚们不念经,反而经商。


出家人不出家,反而厮混勾栏,甚至和***同居,和官员往来,追逐名利的比比皆是。


几乎所有名臣士大夫,都有那么几个和尚朋友。


太皇太后颔首道:「官家要严肃佛门清规,自是好的。」


「只是,当代僧人多不习佛经,若有司以佛经考较,恐怕很多人无法过关……」


和尚不懂佛经。


这在其他时代,可能会是个笑话。


偏在大宋,是社会现实。


因为大宋佛教的主流是禅宗,禅宗唯心,不怎么修佛经,讲的就是一个‘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于是,这些大和尚,个个能言善道,嘴巴一张就是天花乱坠。


但要他们念经?却是抓瞎。


尤其是这汴京的大和尚们,处在汴京这样物欲横流之地。


又有禅宗思想,推波助澜。


大和尚们打着‘在欲行禅"的旗号,做着种种勾当。


遇到外人责问,就是‘我在修心,你懂什么?"。


赵煦本也懒得管。


奈何这些大和尚手中把持着质库这个聚宝盆。


他实在是眼热的紧。


偏那些大和尚,既不肯乖乖合作,也不肯交出质库。


这就让他很为难了。


没办法,只好给他们上上强度,抓住他们的弱点,狠狠的修理一番。


赵煦于是问道:「太母,考较僧人,不考佛经,还能考什么?」


「这就好比士大夫们,不考经义,难道考歌舞?」


太皇太后听着,顿时哑然,只好拉了一下向太后的衣袖。


向太后无奈,只能柔声说道:「六哥,如今天下寺庙,皆是历代敕建。」


「汴京尤其如此!」


「若是敕建寺庙主持、僧首,传出主持、僧首佛法修持不深……」


「这天下人如何看?」


这倒是真的。依照大宋祖制,天下新建寺庙,必须皇室敕建,方允存在,否则就是非法,可视同Yin祀,有司应当毁之。


大宋祖制,对天下寺庙道观,还有‘保明行止"的规定。


也就是,各大寺庙的主持、僧首,必须对本寺僧尼的品行担保。


若有作女干犯科事,则连坐追究责


任,一般罪责与犯错僧尼同担。


其次,还规范了僧人来源。


出家僧人,必须得到其在世祖父母、父母(若无,则由最亲近长辈)同意,出具文书,同时寺庙主持、僧首,必须查验出家僧人的身体,确认没有纹身,方许出家。


这是为了防止罪犯、逃兵,遁入佛门。


所以,几乎所有寺庙,特别是汴京城的寺庙,只要是开国后出现的,都是皇室敕建。


包括,向家、高家的祖庙,也是如此。


而一旦,敕建寺庙的主持、僧首,却通不过有司考较。


皇家确实会丢脸。


也会严重影响官方寺庙的声誉——官方寺庙一旦不受认可,就会让野和尚们崛起。


野和尚们,可不像这些官方的大和尚这么好控制、好听话。


其中混杂的信仰、流派,更是五花八门。


搞不好,就是弥勒教甚至食菜魔教的人。


那就不好玩了。


但赵煦,依旧坚持己见,当然,他态度多少有些松动了,道:「母后,儿自知晓的。」


「所以,命僧录司出具的考题,也都是很简单的佛理。」


「主要也都是楞严经、金刚经的内容。」


「若彼辈连这个都不通……」


向太后听着低下头去。


楞严经、金刚经,这是连她也会的。


但问题是……


「六哥……」向太后只好提醒赵煦:「可能有所不知,大宋不免寺庙、道观之税。」


「各寺主持、僧首,便只能为全寺生计忙碌……」


这是事实!


去年,韩绛主持役法检讨,决定免除五等户以下的免役钱,同时对三等户以下减半。


但减免的税收,并未消失,而是转嫁给了僧户、女户、单丁户以及赘婿。


这四种人,也是大宋官府历次加税的首选。


说起来,僧人也要交税,这是周世宗灭佛的成果。


包括,赵煦嘴里的祖制也是周世宗的政策归纳总结的结果。


于是,在大宋,高僧从来不在寺庙主持、僧首里出现。


而是那些默默无闻的老僧。


譬如金总持的传法院、译经院,召集的僧人,就没有一个是主持、僧首的。


主持、僧首们,在大宋像商贾,远胜过僧人。


一个个打算盘,都很熟练,就是不会念经。


好多人,可能就记得念一句‘阿弥陀佛"了。


所以,赵煦的诏书,就是瞄着这些人的七寸去的。


就是故意要卡住他们的脖子。


当然了,其实赵煦也只是在做做样子。


诚如向太后所言——大和尚们是赵官家的宗教政策执行人。


打掉了他们,可能就会让官方寺庙声誉大减,属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特别是这汴京城里的大和尚,几乎全部都属于体制内的一员。


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和赵官家,其实是在一条船上。


这也是大和尚们,能做质库生意的缘故。


所以,赵煦其实在玩胆小鬼游戏,做极限施压的手段。


就是要逼着大和尚们让步、妥协。


向太后哪晓得这些,只抓着赵煦的手,柔声道:「六哥还是要考量这些,酌情优免、宽恕则个。」


赵煦自是要给两宫面子。


当然,这也早在他算计中,在一开始,他就已经想好了底线。


便道:「既然太母、母后都这么


说了,那我就再考量考量……」


「想个办法,两全其美!」


「既能严肃一番佛门清规,将一小撮败坏佛祖清誉,不守戒律的无道僧人清理出去,同时也不伤真正诚心礼佛之人。」


皇帝都下诏了。


要是没有祭旗的,那皇帝面子往那里搁?


自是要抓几个典型出来祭旗!


同时也是杀鸡给猴看,让大和尚们知道一点厉害。


当然了,这个事情,其实就和西游记的故事一样的。


有背景有靠山的。


自有佛祖、道祖求情。


没有跟脚的,则只能怪自己命歹,去金箍棒下走一遭了。


两宫听到赵煦的表态,顿时都笑起来。


说到底,她们其实也不太在乎大和尚们的事情。


她们之所以插手这个事情,既有着她们嘴里的理由。


同时也是碍于面子。


别人都求上门来了,只好帮忙说说话。


毕竟,那几个寺庙,和高家、向家,是有着几十年的渊源。加上他们确实说的有道理,这才选择帮忙。


()


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