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四十三章 两宫听政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s://www.sx110.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赵煦说话的时候,其实,帷幕内的高太后和向皇后与帷幕外的群臣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帷幕之中的高太后和向皇后,她们隔着帷幕,听到的只有赵煦那稚嫩的童声。


赵煦讲话,虽然很得体。


但,无论是向皇后还是高太后,其实都有这个心理预期了。


这些天来,赵煦纯孝、聪慧、懂事、仁圣的形象,已经深入她们心中。


赵煦讲话流利一点,得体一些,大方一些。


对她们而言,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而且,因为看不到赵煦的神色模样,又因为赵煦那极具迷惑和欺骗的稚童之音。


让她们都只在心中感到欣慰和自豪。


最多不过是称赞一句:小小年纪,就俨然颇有祖宗风采!


帷幕外的群臣就不一样了,他们可以看到赵煦的神色,可以观察到赵煦说话时的模样,更能直观的在近距离,感受到赵煦说话时的仪态、气场。


此外,群臣都是第一次和赵煦打交道。


在这之前,他们脑子里自我塑造的皇子形象,多少受到了自我的认知束缚——一个八岁的,略微聪明的、懂事的孩子。


而赵煦的表现,完全打碎了他们之前的固有认知。


所以,震撼很大。


见着皇子之礼,群臣持芴再拜:“臣等惶恐,不敢当殿下之礼也!”


“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陛下拔擢知遇之恩,以报殿下殷殷期盼!”


此刻,哪怕是这些久经风雨,看惯了人心的宰执重臣们。


也都在震撼之后,油然而起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赵煦的那一句:予有乱臣十人,就如魔音一样,在他们脑子里乱窜。


让他们很容易就想起了一个所有士大夫的共同记忆。


同样是天子疾重,少主幼冲,圣哲聪慧,同样是朝野动荡,内外不安,夷狄窥伺。


于是周公负成王,率天下而奉一人,诗书礼乐,由此兴矣!


这种自我联想,所带来的冲击,对于这些早就被儒家价值观和思想深刻影响的宰臣来说,冲击力很强!


尤其是李清臣、张璪这样的传统士大夫,根本就受不了现实所见的景象和大脑不由自主想起来的周公负成王图带来的冲击!


他们恍惚之中,甚至感觉,自己穿越了时光。


历史的记载和现实所见,发生了重叠。


于是诚惶诚恐,战战兢兢!


就连王珪,也在某一瞬间,感觉有所振奋,只是随之而来的现实困境,让他立刻冷静了下来。


不过,这些宰臣们,动容归动容,激动归激动。


可毕竟,他们都已经不再年轻。


也都经历了从地方州县,到中枢朝堂的无数风风雨雨。


哪怕是李清臣、张璪这种,儒家思想钢印入脑的人。


也依旧分得清楚,什么是现实?什么又是理想的!


于是冷静下来,每個人,都需要面对现实。


现实就是:他们面对的问题,不仅仅没有解决,反而因为皇子的要求,难度增加了!


皇子,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父皇曾教我:家和则万事兴!’而‘卿等皆我家肱骨!’所以‘必有能教我者,必有能安我家者’。


面对皇子的殷殷期盼,面对着皇子的赤子之心。


他们这些宰执大臣,怎么忍心辜负?又如何可以辜负?


若是那样的话,一旦传出去,天下人都会唾弃他们的!


人心如刀,人言似箭啊!


蔡确等人,持芴后退,退回到殿中。


然后各自落座,紧接着,他们开始了迅速的互相交头接耳。


“子厚,你素来见多识广,你说说看,唯今之计,吾辈宰辅该当如何?”蔡确在章惇耳畔耳语着。


章惇沉吟着,和蔡确对视一眼。


然后不动声色的扭头,凑到李清臣耳畔,低语道:“邦直兄,素来精通礼法、国朝典故,当此之时可有什么谋算?”


李清臣摇了摇头。


自古,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皇子的要求,非常棘手!


但他们这些宰臣,却不得不替皇子解决这个问题!


尤其是,皇子那一礼,在李清臣心中挥之不去。


于是,李清臣对章惇道:“子厚素来多谋,不妨说来听听?”


章惇想了想,对李清臣道:“且待我去与左揆、右揆,商议一番……”


李清臣点点头。


章惇便转身看向了蔡确。


章惇知道,自己的这个同乡,其实心里面已经有想法了。


而且,他们两个的想法,恐怕很相近。


只是,有些惊世骇俗!


若是往常,肯定是行不通的。


但现在,在今日,在此刻,却适逢其会,恰在此时。


章惇对蔡确拱手说道:“右揆想必已经有主意了!”


蔡确点点头:“子厚也当有想法了!”


“不如你我效古人故事?”


章惇点点头:“请!”


于是两人默契的用手指,沾上茶水,在两人身前的茶几上,写了相同的一个句子。


蔡确和章惇,互相看着彼此写的字,都笑了起来。


“两宫同听军国事!”


这是惊世骇俗的提议,也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但在现在,却是唯一一个破解当前困境,同时可能得到两宫认同、皇子认可的办法。


除此之外,其他任何选择,都将破坏两宫和谐!


这种事情,若在平素,根本不具备实际操作的可能性。


就不提两宫的想法和态度了。


朝野内外的非议,都将让任何提出这个主意的人,面临千夫所指!


但现在,皇子以赤子之心,对宰辅托付社稷之事。


皇子笃效,恭行天子教诲,孜孜以天家和睦,太母、母后亲爱为志。


赤子之心,发乎于肺腑,可谓白玉无瑕!


天下士人和朝野舆论,绝不会也不敢玷污皇子这一片无暇赤子之心。


所以,尽管蔡确和章惇想到的主意,确实惊世骇俗。


却也是当前,唯一的解。


两人对视一眼,蔡确就对章惇道:“子厚,你我二人,分别去与宰臣言说此事,尽快拿定主意!如何?”


章惇拱手一礼:“右揆所言甚是!”


于是,两人分头行动。


章惇去找王珪、李清臣、安焘,蔡确去寻韩缜、张璪谈话,顺便和两个翰林学士沟通意见。


一切都很顺利。


虽然王珪有心反对,可他提不出任何代替的意见和具备可行性的方法,没办法就只能表示:老夫虽不敢苟同,然而,子厚不妨一试!


王珪也是没有办法!


再拖下去,大宗正和嗣濮王,就该从景灵宫来到御前了。


况且,王珪明白,他一个人独力难支。


于是,在蔡确、章惇的合力下,很快的,三省两府的宰臣们,统一了意见:可以一试!


就连两位翰林学士,也在大体上表达了赞同意见——邓润甫和曾布,虽然都对蔡确和章惇的办法不是十分满意,但眼下也就只能这样行事了。


不然,还能怎么办呢?


在这里干等着吗?


传出去,别人怎么看待他们?又如何议论他们?


要知道,此刻就在福宁殿外的回廊里,还有六部大臣在候命呢!


吏部尚书曾孝宽,礼部尚书韩忠彦,户部尚书王存……


这三个人,每一个都不好惹,都在朝野内外,拥有巨大的舆论影响力!


曾孝宽,故宰相曾公亮之子也。


韩忠彦,更了不得!


韩琦韩忠献之子!


至于王存?社稷名臣,以清廉、任事著称,朝野内外,都有无数拥趸。


这三个人,都在外面等着,他们肯定也都在打探着、关心着这殿中之事。


于是,群臣不再犹豫,集体起身到了帷幕之前,分作两班,持芴朝帷幕之中的皇太后、皇后拜道:“臣等谨奏皇太后殿下、皇后殿下:皇子延安郡王以纯孝之心,托臣等大臣赤子之命,臣等不胜惶恐!伏以国朝历代天子以孝治天下之故事……乞以皇太后殿下权同听政,皇后殿下权同佐理军国事……”


说完,群臣便俯首再拜,全体匍匐在地,举着朝笏,一个个都是战战兢兢的样子,等待着帷幕之中皇太后与皇后的决断!


帷幕之中的高太后和向皇后,听着群臣奏报。


这对姑媳对视一眼,然后高太后就道:“髃臣们的奏议,老身以为甚好!”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高太后也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


难道,要为了这个事情一直僵持下去?僵持到大宗正和嗣濮王到御前?


那太丢人了!


宗室里不知道要有多少人说闲话!


也会让天下人以为,她这个太后,贪图权力。


太坏名声了!


何况,皇子也在御前!


若叫皇子亲眼目睹了,太母、母后争权夺利,影响太坏太坏了!


于是,高太后看向向皇后,问道:“皇后以为如何?”


向皇后自然盈盈一礼:“新妇全听娘娘慈旨!”


她要的,只是一个保障。


保障官家留给六哥的基业不被人败坏。


其他的都无所谓。


说老实话,错非是那个孩子,实在可爱、孝顺,向皇后根本不愿掺和到朝政中去。


高太后于是对帷幕之外的两个翰林学士道:“二位学士,便以髃臣之意为准吧!”


邓润甫、曾布,立刻持芴上前:“唯,臣谨遵皇太后殿下、皇后殿下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