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两百二十章 赵煦的解释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s://www.sx110.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福宁殿中,赵煦正拿着笔,在书案做着注释。


太皇太后和向太后,从帷幕一侧,轻轻的走进来。


见着正在提笔写字的赵煦,两宫都是欣慰的笑了一下。


然后,便走到了赵煦的身后。


赵煦听到动静回头一看,立刻笑起来:“太母、母后怎来了?”


“来看看六哥……”向太后微笑着,看了看赵煦身前的书册。


薄薄的纸上,似乎抄录着句子。


每一句下都有着六哥自己的诠释、想法。


向太后看着,问道:“六哥,在读明道先生的文章?”


赵煦点点头。


心中其实有些得意,因为,在世人的印象中,程颢似乎是旧党的理论大家。


应该对王安石新法进行激烈批判才是!


表面上,看着也似乎如此。


但实际上……


看看程颢在识仁一书的注解最后陈述中对赵煦说的话吧:人主当去深锢之弊,而图长久之计,用生意行仁心,体察天理,顺乎阴阳!


所以,这位理学大宗师,其实是支持变法,只反对激烈的变法,反对急于求成的政策而已。


可惜,他已经去世了。


也就没有人知道,他对王安石变法的真实态度。


这可就太方便赵煦了。


儒家思想,就是这样的。


随便怎么解释,只要逻辑能说得通,而且可以被人认同,就可以被认为是圣人的‘微言大义’。


这从孔子之后,就一直如此。


赵煦在现代,甚至见过自称儒家门徒的工业党。


也看过好多水论文家伙,发的那些什么儒家思想和中国工业,论儒家思想在现代工商管理之中的应用一类论文……


他们就这样堂而皇之的发表了。


赵煦起初是懵逼的。


但,后来请教了他的老师,才被老师一语点醒:“儒家思想,从古至今,都是一门社会科学!”


“儒家思想必须解释社会现状和社会问题,以此来迎合统治者,并得到主流士人的认可!”


“不然,就会被社会和君王抛弃……”


“所以,每一个时期的儒学,都有那个时期的特点!”


赵煦当时听完如同醍醐灌顶,知道他的老师说的对。


作为曾经的君王,赵煦当然知道,那确实就是儒家的主要任务。


服务于君王的统治,替君王解释社会现状(忽悠糊弄老百姓)。


所以,儒家必须要让人相信才行。


要是连农民都忽悠不了,君王要他何用?


两宫却是都看着赵煦写着的东西,眼中异彩连连。


因为赵煦不仅仅是在抄录程颢的文章,还同时在解释、诠释程颢的文字。


两宫只看了一会,就都觉得,虽然官家(六哥)的想法有些稚嫩或者天真。


但细细一想还真的有几分道理。


再联想今天殿上之事,两宫都已经完全接受了赵煦的说法。


他确实是自己悟出来的。


这也符合赵煦这几个月来在两宫面前的表现——常常能敏锐的抓住关键,屡屡出奇妙之手。


不过,两宫还是有些不放心。


辽国,那可是北虏!


于是,太皇太后拉着赵煦的手,将他带到了御床上坐下来,向太后也坐到另外一侧。


“六哥,太皇太后和吾,已经知道六哥的交子发行是可以成功的!”向太后轻声问着:“就是,太皇太后和吾都担心,北虏每年多得了那许多的钱帛,会不会欲壑难填?”


这是两宫忧心的主要方向。


过去,大宋给北虏每年二十万两白银,三十万匹绢布。


北虏尚且已经嚣张到了如今的地步。


何况是一年三百万贯?


俗话说的好,如俭入奢易,由奢入简难。


万一北虏愈发贪婪,如之奈何?


赵煦看着向太后,微笑起来:“不瞒母后,儿就是希望北虏欲壑难填!”


两宫顿时都严肃起来,看着赵煦:“六哥(官家)!”


赵煦微笑着:“母后、太母勿忧,且听儿细细道来……”


赵煦可太清楚,两宫对辽人的畏惧了。


恐怕辽人打个喷嚏,两宫都会茶饭不思。


两宫看着赵煦自信的样子,这才安坐,听他解释。


“北虏乃是夷狄,夷狄无信,圣人早已经明言!”赵煦笑着解释着:“然而,儿以为,哪怕夷狄也脱不了人之天性……“


“人之天性,便是好逸恶劳,便是贪图酒色财气……”


“偏偏其又不重圣人教化,其上下不知节俭……”


这就是欺负两宫在深宫之中,不知民间疾苦了。


若两宫是宰执们,就一定知道,大宋其实也一样。


民间奢靡之风盛行!


士大夫们酒色财气,无一不精。


为了喝个茶,一套茶具,就花百贯的人比比皆是。


可两宫哪里知道这些?


她们即使出宫,去的也是开宝寺、大相国寺。


每次出宫,都是浩浩荡荡,前后仪卫无数,还要净街。


估计也就向太后,还能多少知道一点。


但她所知的也是治平年间的老黄历了。


二十年弹指一挥,天下已是翻天覆地!


便是汴京城也早已不是向太后记忆里的汴京城了。


于是,赵煦的说法,让两宫都微微点头。


赵煦继续说道:“如今,北虏每年得三百万贯,可用于购我朝之物……”


“他们会渐渐的不满足于此……”


“然后,他们就会将自己国中金银送来我朝,请我朝为其制作交子,以便继续购物享受……”


“如此,十年、二十年后,我朝已民富国强,而彼则深陷酒色财气之中,国库更是亏空严重!”


“如此,儿就有机会了……”


“太母、母后不要误会!”赵煦看着两宫再次严肃起来的神色,连忙安慰:“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太母、母后教诲,儿牢记在心,绝不会轻言用兵北虏……”


“儿只想继承太宗皇帝、真庙、仁庙之志……”


“花钱赎回燕云十六州而已!”


“以十年、二十年之功,使北虏深陷泥潭,不得不将燕云十六州交还,以此偿债,以此为贷,继续沉迷于奢靡之中!”


两宫听完,对视一眼,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来。


因为赵煦的话,讲的条理分明,逻辑通顺。


仔细一想,也确实有实现的可能!


因为兵败高粱河,自太宗之后深感武力无法收复幽燕的历代天子,都开始另辟蹊径,想要花钱赎回。


赵煦并不是第一个这样想的。


真庙、仁庙,都有过这样的念头,还付诸了实际。


便是先帝的封装库也是为了幽燕十六州而准备的。


而赵煦比这些天子更进一步。


他提出了具备可行性的计划。


用十年、二十年来麻痹北虏,让其离不开大宋,然后不得不交还幽燕十六州。


只是……


太皇太后看着赵煦,忧心忡忡的问道:“官家,如此一来,国家哪来这么多钱?”


现在一年三百万贯,十年就三千万!


北虏若是请大宋制作交子,每年再增加几百万贯。


他们拿着交子,买了商品回去。


商贾们拿着交子来汴京兑换。


虽然说,交子务的官员言,大部分商贾都不会立刻兑换。


但万一呢?


万一商贾拿着交子就兑换,那大宋不就吃大亏了?


这是两宫担心的地方。


也不能怪她们,实在是这种事情风险太大了。


赵煦听完,却是笑了起来:“太母勿忧!”


“孙儿已经想好了……”


“商贾拿交子来,该兑换就兑换,而且不拘三年期限,随时都可以兑换!”


“因为这个商贾换了交子,交子所回头就可以将之出给其他商贾……”


“这一来一回,就是一贯六十文的抽税!”


“假设一张面值十贯的交子,在一年之中在交子所兑换超过十次……”


“那这张面值十贯的交子,其实就已经在封装库中了!”


“等于商贾,又花了十贯,从交子所买回了它……”


两宫听到这里,面面相觑。


仔细想想,还真是这样!


大宋只要储备足够的准备金,那么,根本不怕商贾兑换,甚至要鼓励兑换,换手率越高越好!


赵煦继续道:“此外,辽人从我朝购物,仅仅是以如今三百万贯为计……”


“天下商贾,从中获利,怕是在百万贯以上!”


“而儿听说,商贾有过税、住税……”


“其以货物,南来北往,沿途交税可以利国家也!”


“其为了卖货北虏,又需雇佣百姓工匠……百姓工匠又可得其利……”


“长此以往,北虏金银源源不断流入我朝……我朝商品源源不断进入北虏……”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后面,北虏根本不敢再言南下……”


赵煦看着两宫,依旧微笑:“因为,到那个时候,北虏南下,打的其实就是他自己!”


两宫听着,不由自主的点点头,她们都已经被赵煦说服了。


赵煦所言甚至可以说是说到她们心坎里去了。


赵煦看着两宫神色,道:“所以啊,太母、母后,请给高、向两家国亲提个醒吧……”


“赶快去边境榷市,开设店铺,专营北虏所好之物……”


两宫听着,都笑起来,向太后对赵煦道:“六哥,高、向两家皆外戚也!”


“他们都已富贵至极,不可再与民争利!”


太皇太后也道:“太后所言甚是!”


赵煦只是微笑着。


他知道的,高家、向家岂能放过这场饕餮盛宴?


本来还写好多儒家思想的一己之见,想了想,删掉了!


因为,这样会被人说水,要是有读者有兴趣,回头我发章免费的章节解释一下。


当然,仅限于我个人浅薄的认知。


PS:书中的一些事情,也是如此。


作者君只是一个凡人,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不犯错误,请大家谅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