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四百一十一章 战前的双方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s://www.sx110.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元祐元年三月戊辰(十一)。


交趾思琅州知州刘引之子刘奇再至西平州,面见章惇,并献上带来的思琅州舆图、户籍册以及交趾所赐思琅州知州、刺史等官印。


刘奇将这一切献上,就恭敬的跪在章惇面前:“蛮荒之人不识天命,不知大义,幸相公亲临教抚,使我思琅州上下,顿觉大义所在……乞归大宋,永为宋臣!”


章惇笑意盈盈的上前,扶起了刘奇,道:“汝父子能知朝廷大义所在,幡然醒悟,率众归明,朝廷必不会亏待汝等。”


“吾将上表天子,册封汝父为思琅州知州、羽林将军、思琅州刺史。并封汝为三班借职。”


刘奇大喜过望,立刻再拜:“臣父子寸功未立,便已蒙相公如此厚爱,朝廷恩德深如海呀!实不知该如何报答!”


说着,眼睛都红了起来。


这些边境上的侗溪土司,历代以来有奶就是娘。


或者简单点——谁强,他们帮谁。


在熙宁南征后,大宋王师打出了赫赫威名。


如今,大宋西军再次出现在边境上。


章惇又怀柔招降,甚至许诺了表奏其家族依旧世袭原职,同时朝廷还将大大封赏的政策后。


傻子都知道怎么选。


所以,现在不止刘家已经完全倒向了大宋。


在另一侧,和廉州、钦州接壤的交趾苏茂州知州张训,也遣其子张茂到廉州,献表称臣,表示——我们早就盼着王师打过来了!我们和交趾人不共戴天啊!请王师早早发兵,将我们从交趾贼的残酷统治中拯救出来。


而在昨天,另一位交趾北方大族,交趾门州刺史王静,也派了代表到了西平州,表示——相公,我们王家早在大宋太祖的时候,就想内附了,乞永为宋臣,只要天子册封俺们当门州刺史、知州,俺们就一心一意跟着大宋走。


至此,宋、交边境上,交趾人设置的五个边境羁绊州,有三个在开战前就已经倒向了大宋。


只有七源州、广源州,还在忠于升龙府。


交趾边境门户顿开。


思琅州刘家是第一个献上舆图、户籍的家族。


章惇扶起刘奇,柔声道:“刘三班,一路辛苦了。”


“且先下去休息吧。”


一个三班借职,章惇自己就可以除授。


这是他的权力!


刘奇大喜,道:“恩相在上,请受末将一拜。”


呦!


还是个会打蛇随棍上的主。


章惇笑了起来,没有否认对方的称呼。


毕竟,他除授的人,不就是他的门生吗?叫他一声‘恩相’理所应当。


把刘奇安顿下去,章惇就来到了白虎节堂。


他到的时候,狄咏、苏子元还有田仕儒等人,正在一个被制作好的沙盘前,推演着敌我态势。


这沙盘是燕辰带来的几个工匠,在来到西平州后,通过询问当地土司、商贾制作而成的。


虽然可能不详细,但大体地理地势和敌我情形是明确了的。


对宋军而言,有了这沙盘,战前就可以尽量的推导敌我态势,同时在心中对当地地理有一个粗略的印象。


章惇走进来,所有人集体行礼:“恭迎大帅。”


章惇点点头,走到沙盘前,命人将带来的刘奇所献的思琅州舆图送去给那几个匠人,以便丰富沙盘细节。


做完这个事情,章惇就看着沙盘上的情形,上面已经被狄咏等人插好了一面面小旗帜,显然他们刚刚已经又推演过一次战事了。


代表着大宋主力的御龙第一将的旗帜,已经插到了交趾七源州和广源州的背后——北件城,截断交趾太原和七源州、广源州之间的联系。


于是,整个交趾北方,将形成一个巨大的突出部。


这个突出部,就像一块点心,落入了大宋土司们的合围和围殴中。


御龙第一将加上苏子元的邕州兵马两千,田仕儒的思州兵马一千五,以及广西本路精选出来的精兵两千,则将在北件对付来援的交趾主力。


交趾兵出太原向北,必须走北件。


这就是逼迫交趾主力,与宋军决战。


从而一战消灭掉交趾驻防在太原的主力。


不夸张的说,只要打赢了北件战役,交趾北方的战事就将结束。


广源州的杨家、七源州的李家,能拥有的兵力是有限的,作战决心也是有限的。


一旦其陷入围困,同时宋军再将交趾援兵的统兵大将的脑袋,悬挂起来。


他们自然会投降。


章惇看向狄咏,道:“根据多方消息,交趾李乾德已遣其太尉李常杰出镇太原,为江北诸州节度使。”


“其麾下兵将,已有两万余!”


“再征发青壮民夫,其军势可达数万。”


“若其从太原,全军而来,将军有信心在北件将之击败吗?”


狄咏抬起头,自信无比:“经略相公旦请放心,我军已经准备妥当。”


“末将与苏知州、田巡检都已经商议好了。”


说着,他在沙盘上,开始讲解其他和其他大将商议好的作战部署。


狄咏老于阵战,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履历。


而且,还接受过当今天下烈度最高的沿边地区的军事考验。


自然他的布置极为细致。


连预设的战场,都选了好几个地方。


章惇听着,眼睛渐渐亮起来。


他是知兵,知道狄咏等人的布置和安排都很合理,也很恰当。


只是……


“我军兵力,不过万余,交趾若全军而来,兵力够吗?”


“此外,刘引、张训还有王静等人,都说交趾太尉李常杰此番率军屯驻太原,还带来了象兵,据说有战象二十头。”


章惇皱起眉头来:“不好对付啊!”


章惇没有见过大象,但他听说过,汴京的玉津园在太祖、太宗和真庙时代养过大象。


传说大象巨大无比,力大无穷,发起怒来等闲十来人根本拦不住。


交趾人用来作战的战象,只会比玉津园里驯养的大象更大、更强、更厉害。


若其结阵冲阵,恐怕很轻易就能撕开一条步军的防线。


狄咏笑了起来,他对章惇道:“请经略相公放心,御龙左直就是官家亲自派来对付交趾人可能出现的战象的奇兵!”


“嗯?”章惇不太明白了。


御龙左直是护卫燕辰的军医们的卫队。


这些天来,也一直呆在燕辰屯驻,专门作为后方伤兵疗养的永平寨。


章惇去看过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特别是寨中改造好的伤兵院,还有培训的女医户都有着深厚印象。


但御龙左直的那一百多人?


章惇就记得他们每天都会在永平寨的空地上,拿着一些装满了石头的陶罐练习投掷。


比拼谁丢的更远、更准。


燕辰甚至会给那些丢的远、丢的准的人发赏。


章惇看的莫名其妙,但燕辰告诉,这就是御龙左直在战场上唯一要做的事情。


这让章惇很不解,但也没有多想。


毕竟御龙直嘛,总是有很多怪癖的,也没有人能管得了他们。


可如今,听闻这些御龙直还是专门对付战象的奇兵?


章惇有些不太相信。


他们怎么打战象?


靠丢陶罐吗?


但考虑到御龙直的特殊性,还有狄咏透露的信息,章惇没有多问。


……


交趾,太原城。


这里是交趾在富良江以北最大的军事据点,也是交趾统治江北的核心,同时还是江北和升龙府最近的地方。


直线距离,只有一百多里。


换而言之,越过太原,就可以横渡富良江,兵临升龙府。


故此,交趾人在此建立了坚固的城防,同时常年屯驻了数千军队。


随着李常杰来到太原,并在这里,设立‘大越国江北行营大总管’幕府。


太原城也变得喧哗、拥挤。


李常杰带来的两万多交趾军队,将整个城市挤得水泄不通。


无数骡马,在城市内外,日夜喧哗。


李常杰此刻,正在带着来太原城与他商议对策的广源州知州杨景通巡视着战象营。


二十多头战象,威风凛凛的在象兵的指挥下,排列成一排。


这让李常杰充满了安全感。


上次战争,交趾也投入了战象部队,但只有不到十头。


而且还是在决里隘那种不适合战象部队作战的地方,但依然发挥了巨大作用,一度让宋军产生恐慌,可惜却被宋军统帅郭逵找到了弱点,集中了大量神臂弓和床子弩,对准战象进行攒射。


当场就射杀了四头战象,其他战象惊慌失措,返身践踏了大越的部队,导致大越防线全线崩溃,决里隘失守。


这次,李常杰吸取了教训。


他绝不会再将宝贵的战象部队,投入到那种会被宋军神臂弓和床子弩集火的狭小地带。


他只会在平原上,投入战象。


二十头战象,足够正面撕开宋军的防线了。


一雪前耻,就在此战!


只要击破宋军……


李常杰舔了舔舌头。


但跟着李常杰的杨景通,却充满了不安。


“太尉,北朝此番来势汹汹,下官实在是惶恐啊……”他试探着说道:“下官不过草芥之躯,不如请朝廷将下官交出去,交给北朝,换取北朝退兵?”


在听说了北朝西军南下,还有执政出镇广西后。


又听说了侬智会、侬盛德等侬家人在拼命训练侗丁,组织军队的事情后。


杨景通就已经明白江北各州,谁都能投降。


独独他广源州杨家不能降。


降了也是死。


所以杨景通最害怕的就是升龙府被北朝的动作吓坏了,将他交出去当替死鬼。


而这是升龙府的那些文官们做得出来的事情。


十年前的战事后,升龙府里的文官们就吓坏了。


面对北朝,怯懦无比。


若只要交出他杨景通就可以保太平,杨景通毫不怀疑升龙府立刻就会将他交出去。


李常杰回首看了一眼杨景通,道:“当今天子圣明,岂会因北朝一言,而将知州这样的忠臣交出去?”


“况且,北朝贪得无厌,乃豺狼之国,毫无圣人之教。”


“若不能击败北朝寇兵,我朝永无宁日!”


北朝那个使者,李常杰已经审讯了好几次了。


那确实是个硬汉子。


受尽酷刑,也不肯透露北朝统帅是谁?执政又是谁?南下的兵马有多少?


但北朝小皇帝开出的条件,他却记得清清楚楚。


李常杰也不敢忘记。


交出劫掠归化州,掠杀边民的杨景通,交出那个写诗诋毁北朝先帝的不知名诗人,交出他李常杰。


同时,要遣使赔礼道歉,并每年贡稻米五十万石与北朝作为赔款。


这哪里是来息事宁人的?


就是来搞事的。


而且,李常杰相信,哪怕大越答允了这些条件,也于事无补。


豺狼一样的北朝,必然得寸进尺。


也正是因为知晓这个,天子才能力排众议,决意遣他率军北上抗敌。


杨景通听着李常杰的表态,总算放下了心中的担忧。


他立刻表态:“天子恩德,臣景通没齿难忘,愿为大越赴汤蹈火!”


一旦开战,广源州首当其冲。


他和他的家族,哪怕是想跑也跑不掉的。


所以,他看向李常杰,拱手问道:“未知太尉,能否从太原城中,调一部分大军,屯驻广源?”


“比如说一万人……”


李常杰横了他一眼。


他麾下的经制之军,总共就不到三万。


分出去一万,就剩下两万了。


一旦宋军不顾广源州,直扑太原而来,这太原城城矮墙破,如何守得住?


他必须在手中,保持一支兵力足够的军队,随时应对北朝大军。


杨景通被李常杰瞪的发毛,只能弱弱的道:“五千呢?”


李常杰还是不说话,只是看着他。


杨景通只能哀嚎起来:“两千总该给吧?”


广源州的侗丁现在都已经动员起来了,拼凑出了一两万多人马。


可是这些人来自各个侗,其中好多侗都和侬家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真正信得过的,肯给他杨家卖命的也就那么两三千。


一旦开战,杨景通担心万一自己的嫡系受到重创,那么其他人就可能割了他的脑袋,去北朝那边换赏赐。


所以,他只能来太原城求兵,求一支可靠的兵马,作为督战队,弹压其他人。


不然广源州根本就没法守。


李常杰也知道杨景通的难处,只能叹息一声道:“老夫只能给知州一千五百人。”


“多了实在无法调动。”


没办法,现在北朝那边一切都在迷雾。


连对方来了多少西军?统帅是谁?那个坐镇广西统筹内外的执政是谁?都根本不知道。


李常杰只能靠猜,靠揣测,也只能尽最大可能得保持警惕。


若北军势大,实在不行,就卖了边境各州,甚至退守富良江,撑到雨季,等暴雨劝退北朝的兵马。


反正,上次战争已经表明了一个真理——北朝的西军虽然厉害,但他们害怕暴雨,害怕瘴疠疾病。


尤其是疟疾,他们根本没有抵抗力。


一旦感染,就是一营营的死。


所以,升龙府中才有——干脆弃守江北,退保富良江,坐看北兵为暴雨、瘴疠所伤的议论。


打不过,我们还熬不过吗?


不过,李常杰不服,天子也不愿就这样窝囊的退兵。


……


永平寨。


燕辰正在宴请着,当地的土司和土司们带来的巫医们。


酒足饭饱之后,燕辰就对众人说道:“王师即将南征,但交趾密林多瘴疠,恐害士卒性命。”


“愿请诸位长者,教我等瘴疠之方!”


“若确实有效,在下必将上奏朝廷,为诸位请功!”


说着他就恭身再拜。


这已经是他在来到永平寨后,宴请的第七波当地土司、巫医了。


为的就是,向他求取他们部族之中,治疗各种瘴疠疾病的方法。


别管有没有用。


先搜集起来,做好准备。


这次南下,天子也从御药院,拨给了大量的药材。


同时,军营灭蚊工作,和要求军队特别是作战主力的御龙第一将必须饮用烧开后的凉白开,也是燕辰一直在做的事情。


从汴京出发后,他和他率领的军医、御龙直们,就是御龙第一将的军法官。


就管着灭蚊、杀蚊以及军营将士饮水安全。


到现在,已经基本让军队形成了习惯。


在燕辰的请求下,酒足饭饱的土司和巫医们,纷纷献上了他们侗中预防、治疗瘴疠疾病的各种偏方、方法,同时也提供了很多防蚊、灭蚊的办法。


燕辰立刻命人一一记录下来,并交给军医们去验证。


偏方主要看有没有毒。


防蚊、灭蚊的法子,则当场就可以实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