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四百一十八章 廷推之议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s://www.sx110.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向太后看着赵煦的神色,知道这个孩子在这个事情上心意已决。


仔细想想,地方州郡的少数人的闲言碎语,确实也不值得担忧。


先帝变法,闹出那么大动静,那么多人反对。


但最后,有几个和司马光一样,死活不肯出来当官的?


这样想着,向太后也释然了。


于是,她微笑着跳过这个话题,转而问起了赵煦另外一个事情:“对了,六哥,上次母后和太母和六哥说过都堂执政暂缺的事情,依着六哥的意思,母后和太母与宰执们商议了,新增两位执政的事情,宰执们都说好,就是这选谁入东西两府,一直争执不下。”


“六哥有什么看法?”


赵煦摇摇头:“儿并没有什么看法。”


现在的执政,不管是谁当了,其实影响都不大。


因为等章惇得胜归朝,那他就是毋庸置疑的宰相!


到那时候,韩绛已经退了,吕公著应该也半退了,司马光不出意外的话,已经去世。


这都堂上,不就是章惇的天下?


到那个时候,都堂执政是谁才会变得重要。


现在?


不过是些路人甲乙丙丁罢了。


向太后听着,吁出一口气,道:“可是朝堂久久不能决出执政,对国家社稷没有好处。”


赵煦笑了笑,想起了明朝的故事。


于是道:“母后,不如召集宰执和在京待制大臣,然后以廷推的方式,决定执政。”


“廷推?”


“嗯!”赵煦答道:“便是以宰执推荐人选,然后由在京待制大臣投票票选,得票最多的前五人,进奏母后、太母之前,由母后、太母从中选出两人,拜授执政既可。”


“如此,既可以向天下彰显我大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之决心,让天下人信服。”


“也能避免朋党之事。”


向太后听着,眼睛亮了起来,喃喃自语:“这倒是个好法子。”


廷推?


确实是不错啊。


正如六哥所言,廷推执政,可以向天下表明,大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决心,赢得士大夫的支持和拥护。


同时,因为并不是得票最多的人当选,而是两宫从得票最多的前五名中选择两人。


这可以避免,有人拉帮结派。


甚至可以通过廷推,看出朝堂上的风向——假若有人得到了大部分人支持。


那么这个人,就该去地方上冷静冷静了。


“六哥!”向太后想着,就坐不住了,对赵煦道:“母后要去庆寿宫和太皇太后商议此事。”


“六哥是和母后一起去?还是?”


赵煦笑着道:“儿自当随母后一起去,正好今日还未给太母请安。”


于是,母子两人联袂来到庆寿宫,给太皇太后问了安。


然后,向太后就将赵煦的主意和太皇太后说了。


太皇太后听完,眼睛也亮了起来。


但她的关注点却落在了廷推的方式上。


宰执提名、推荐,待制大臣投票?


这事情要被她做成了。


这女中尧舜的青史评价,就十拿九稳了。


于是,这位太皇太后,在和向太后简单的商议了一番后,就下诏都堂,将执政将以廷推之法选择的方式,通知了都堂宰执们。


……


韩绛看着他刚刚接下来的诏书。


“廷推?”


无比新鲜的名词。


再看方式,以宰执推荐,在京待制大臣投票的方式,决出前五名,然后送两宫,由两宫从中选出两人拜授执政?


“有趣!”韩绛沉吟着。


然后,他就看向被召集起来,一起来到令厅接旨的宰执们。


“两宫慈圣的旨意,诸公都知道了吧?”韩绛眯着眼睛说道。


“回禀左揆,吾等都知道了。”吕公著带着东西两府执政集体拱手。


“善!”韩绛挥手:“那诸公就回去好好想想,都要推荐谁吧?”


他也得好好想想了。


毕竟,他已经是要退下去的人了。


今年年底,他肯定会写辞相表。


事情做的差不多了,功劳也捞的差不多了。


再待下去,别人会骂娘的。


可退归退,这都堂上,至少在朝廷里他得留个钉子,以防万一。


最起码,御史中丞得是他推荐的人。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退下去后,不会人走茶凉。


这是韩绛一生磨砺的经验。


也是他在很多人身上学到的教训。


有太多人,退下去后,没有安插钉子钉在朝堂,以至于人走茶凉,甚至是人走政熄。


他韩子华自然不会犯这种错误。


但,选谁比较好呢?


韩绛感觉,自己得好好想一想了。


因为,他知道,基本上他选谁,就等于告诉其他人——这个人以后就是代表我的衣钵的人啊。


所以,这个人必须能干、有手腕,同时认同他的理念和政治思想,在他退下去后可以保护他的政绩,不被别人打压甚至抹消。


想到这里,韩绛就想起了一个名字。


蔡京!


想了想,他就摇摇头。


蔡京,是天子的人,他可不好去抢。


而且这个家伙,精明的很,滑不留手,很不安分。


选了他,韩绛有些担心,自己未来的名声会被牵连。


“那就只能从王介甫推荐的人里选了。”


韩绛在心中想着。


去年,役法检讨所设立的时候,王介甫写信来,给他推荐了一些帮手,其中有几个人,帮了大忙。


这样想着,韩绛的心思就确定下来了。


此事在韩绛看来,是一石双鸟。


既能还王介甫的人情——王介甫可是帮他大忙的,旁的不说,王介甫在江宁保持沉默,就是对他的工作最大的支持和帮助。


何况,还特地写信给他,推荐人给他。


同时,那人得了他的推荐,自然也要知恩图报。


延续他和王介甫之间的默契。


你推我上台,我帮你善后。


这样想着,韩绛的眼睛就慢慢亮起来。


他背着手,慢慢踱回了自己的令厅。


其他宰执,也都是神色各异。


但,他们的兴奋却是溢于言表的。


廷推,这种前所未见的制度,让他们心潮澎湃。


等到宫中传出消息,这个主意是当今天子想出来的后,他们就更加兴奋了。


因为这意味着,这个制度将是长期性的。


哪怕两宫撤帘,未来也依旧会长期存在,甚至成为惯例,变成又一个祖宗家法。


司马光,更是备受振奋。


他在知道了这个事情之后,整个人的精神都振奋了几分。


左右老吏,看到他的模样,也是大为惊讶。


因为他们记得,这几日,他们伺候的这位省佐,一直都是垂头丧气无精打采的样子。


如今,却瞬间满血复活。


真是奇了怪了!


不过,这些人都是老油条,任何事情都只会看和听,不会过问。


主打的就是一个‘忠厚淳朴’、‘勤勉辛劳’的人设。


一任任执政,在这都堂向流水一样上上下下。


他们,依然留在这里,依旧靠近权力。


……


曾布理了理自己的衣襟,强行让自己冷静下来。


“廷推?”他深深吸了一口气。


这些日子,他受到了极大的压力。


瓦子里那些有眼无珠的家伙,居然将他进入两府的赔率,拉到了最高。


摆明了就是不看好他曾子宣,得到那把清凉伞。


这让他极为羞恼!


更让他羞恼的是——吕大防这个他一直不怎么看得起的家伙,赔率排在第一。


就连邓润甫的赔率,也进了前三。


这等于是打他的脸!


如今,两宫下诏,以廷推之法来选择执政。


万一……


没有宰执推荐他,那他曾子宣就真的丢脸丢到家了。


章子厚搞不好,知道了这个事情后,会笑的满地打滚。


而吕吉甫那个混账,更是会在河东,看他的笑话,说他的风凉话。


想到这里,曾布的脸就有些红温了。


“吾绝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曾布握紧了拳头:“绝不!”


去年这个时候,他被太皇太后召见,备为咨询,深得信任的时候,他还曾有过万丈豪情。


甚至有过‘嘉佑元老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的感慨。


可如今,都堂上,两位宰相都是嘉佑元老。


剩下的执政,则全是先帝老臣。


而他才勉强,从翰林学士,升为户部尚书,但依旧只是四入头,距离那柄清凉伞,还有着距离。


好不容易,熬走了章子厚,以为自己可以凭借着太皇太后的信任,得到那柄清凉伞。


结果现在反而距离清凉伞越来越远。


甚至有可能要丢人。


这样想着,曾布就再也坐不住了。


他站起身来,在自己的官廨来回踱步。


他知道,自己必须主动争取一位宰执的推荐。


左相韩绛,几乎不用去想。


因为他不可能推荐自己。


曾布很清楚的,不要看韩绛自诩‘不是新党,也不是旧党。’


但其实,他和王安石的关系,甚至比王安石的兄弟还要密切。


看看他做的那些事情就知道了。


所以,即使是顾忌王安石,韩绛也不可能推荐他这个昔年背刺过王安石的人。


右相吕公著,同样不用想。


吕大防、范纯仁、李常……


这些人才是吕公著的心头好,恐怕吕公著只会头疼自己该选谁?


剩下的执政中,知枢密院事李清臣也不要去想。


这李清臣和吕惠卿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而吕惠卿视他曾布为死敌。


于是,就剩下三个选择了。


同知枢密院事安焘,中书侍郎张璪,还有门下侍郎司马光。


谁会推荐他?


这是一个问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