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四百二十六章 有人要反攻倒算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s://www.sx110.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解决完曾布问题,执政拜任就已经没有任何障碍了。


五个得票最高的大臣的名字,很快就摆在了赵煦和两宫面前。


邓润甫、李常、曾孝宽、韩忠彦、王存。


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得票差距都不大。


至于吕大防、范纯仁?


虽然也拿到了不少票,但没有挤进前五。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大宋政坛是一个论资排辈极为严重的体制。


哪怕王安石变法,搅动了这一潭死水之后,所带来的改变,也没有完全撼动旧有的秩序。


吕大防、范纯仁,在正常秩序下,是不可能有越迁两府的机会的。


何况还是这种投票票选?


有大把的人,仅仅是看到这两个年轻人的履历和年纪,就已经不想投票给他们了。


何况,这两人还是旧党一边的。


很多新党待制重臣,会出于本能的厌恶,不选他们。


他们的得票,没有垫底,已经是很给面子了。


赵煦看着名单,对身旁的太皇太后、向太后说道:“太母、母后,韩、曾、王三位髃臣似乎没有州郡、路一级的履任经历?”


“若是就此拜任,恐怕,天下不服。”


其实就是他不服!


但他是皇帝,天生可以代表天下人。


所以,他不服等于天下不服,合情合理。


“这倒是。”向太后看向太皇太后,道:“那便只能拜授邓学士、李中丞了。”


太皇太后想了想,也确实是这样。


邓润甫,自然是板上钉钉的执政。


不是现在,就是未来。


这一点毋庸置疑。


至于李常?太皇太后对这个人有不错的印象,是个忠臣,而且是一个敢于和王安石邪说乱法做坚决斗争的忠臣。


却根本不知道,这位当年反募役法、青苗法的急先锋,早已经在地方实践中认同了募役法、青苗法。


也就是现在还在嘴硬而已。


于是,她说道:“就这样吧。”


“拜授邓润甫为尚书左丞,李常为门下侍郎!”


今天傍晚,就可以传召范纯仁到内东门下的小殿锁厅,并命草制拜任执政制书。


明天早上,就可以布告天下。


然后,太皇太后就道:“这样一来,翰林学士院和御史台,就都得进人了。”


“中司(御史中丞别称)须委以忠贞有清名之士。”向太后在旁边说着自己的意见:“学士必用天下文章华选之臣!”


太皇太后颔首:“确当如此!”


这是大宋历代以来,对中司和翰林学士的要求。


“秘书少监傅尧俞,为人忠贞,清名天下皆知,可任中司之职。”太皇太后说道。


“娘娘所言甚是!”向太后对此没有意见,也不敢有意见。


因为她知道,傅尧俞实际上是英庙的孤臣。


太皇太后对其很有好感,多次在宫中问:当年傅御史何在?


去年召回傅尧俞,太皇太后就高兴的和她说:“傅御史回朝,国家又多一忠臣。”


“这翰林学士……”太皇太后迟疑起来:“当今天下文章知名之士,还有几人?”


说着,她便看向了赵煦,试探着道:“官家呀,近来朝中有许多大臣上表,纷纷言说,今之科举,只取经义而废诗赋,恐长此以往,国家无词臣,天下无名士啊!”


赵煦轻笑一声,低头答道:“奏知太母,皇考在日曾教孙臣:诗词歌赋,于国无益,不过小道尔!国家取士,当取利国利民之士。”


他很清楚,朝野内外,都有着一股妖风在随时随地,准备着反攻倒算。


而他更清楚,有些人打着恢复诗赋科举的旗号,到底想做什么?


罢废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字说,用他们所支持的东西来取士。


这是争夺话语权的斗争,是不见血的战争。


赵煦在这方面,一直保持着高度警惕,不给任何人以可趁之机。


太皇太后的所有话,顿时都被噎在喉咙里。


她当然可以说那些大臣和她说过的话。


“王安石以一家之私学,而掩盖先儒之教,使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其黜春秋而进孟子,废六艺而尊百家……但考较学问,而不勉励德行……”


但她能说吗?


不能!


不然,这个孙子就会问一句话了——王安石是谁?


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


难道告诉他——我们为了怕官家被这个家伙的歪理邪说带偏,所以‘善意’的将包括福宁殿、崇文院内的一切和王安石有关的文章、奏疏统统移除了?


不能呐!


这位太皇太后,很清楚一旦自己这个孝顺、聪明、懂事的孙子,过早的接触到王安石的歪理邪说。


万一,他觉得王安石的那些歪理邪说有道理,想要招其入朝怎么办?


王安石的破坏性,是有目共睹的。


先帝就是被其蛊惑,从而走上了离经叛道的变法之路。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坚决不能让官家过早的接触王安石和他的那些歪理邪说。


这不仅仅是宫中的想法,也是朝臣们的默契。


为了对冲王安石,大家甚至一起引进了李觏的学问来以毒攻毒。


两害相权取其轻。


于是,太皇太后只能委婉的说道:“话虽如此,可朝廷尽废诗赋……而旧日老举人,多习诗赋,不通经义,应举不得,常年徘徊科场,难免有所怨气,终究不利国家……”


向太后也帮着劝说道:“六哥,娘娘所言甚是啊,那旧日老举人,本是一生用心诗赋,如今朝堂不取诗赋,其一生心血岂非白费?其难保不会怨怼朝廷,心生不满。”


赵煦当然要尊重两宫,他点点头,假作思虑,然后道:“太母、母后教训的是。”


两宫都笑起来。


赵煦抬起头,看着她们,道:“但我听说,国家科举有特奏名之制,若那老举人实在要考,不如在特奏名进士之中,别开一科诗赋,但令彼辈应试。”


两宫的笑容顿时僵在脸上。


“可国家若缺词臣如何是好?”良久,向太后才叹道。


她是士大夫家的女儿,很喜欢那些文章诗赋写的好的大臣。


年轻的时候,她就很爱读梅尧臣、晏殊等人的文章诗赋。


现在也喜欢看苏轼的诗词。


对那些大文豪,天生有着好感。


赵煦握着向太后的手,道:“母后,此事易也!”


“开制科,以取文章之士便可。”


“就叫文章典丽可备著述科,令州郡选天下文章之士,诗赋之才入京,由太母、母后及宰执亲考之,必可得文章之士,诗赋之才。”


赵煦在这里毫不犹豫的抄袭了司马光在他上上辈子,推出的十科取士法中的叫法。


而且,他对这个事情,现在很有兴趣。


原因?


司马光的十科取士法,其实非常灵活。


除了这个‘文章典丽可备著述科’外还有公正聪明可备监司科、善治财赋公私俱便科、练习法令能断请谳科等等。


换而言之,只要开了这个先河,以后赵煦就有很多操作空间了。


譬如,等到将来,技术得到进步,生产力得到发展了。


赵煦开一科‘天文地理可明自然科’取自然科学之才,建立皇宋科学院(当然不会叫这个名字)岂不顺理成章。


甚至开一个‘跨越山海能知异域科’,取冒险家为官,鼓励远航,资助探索大海,也不是不行。


做皇帝啊,一定要灵活。


被人圈在别人划定的樊篱里,自然只能在别人的规则里打转。


但只要跳出来,就会发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赵煦说着,就伸手将太皇太后的手也握住,兴奋的道:“正好,我新即位,依祖宗故事,可以开制科。”


“仅此一科,恐还不够。”


“不如下诏,让朝臣们都建议一下,看看还可以用些什么途径来取士。”


“使天下英雄,皆为我大宋所用。”


赵煦说着,就掰起了手指头,算了起来:“若这个月下诏,令天下州郡,好好举荐地方士子,数月后天下士子就该齐聚汴京了。”


“届时应该正好是太母坤成节。”


“便叫这天下士人,都来给太母贺万寿!”


赵煦说着就拍起手。


两宫听着,也都跟着笑起来。


尤其是太皇太后,笑的很开心。


至于方才的那点小小的不愉快?早不知去哪里了?


事实证明:女人,无论年纪多大,都是要哄的。


……


出了庆寿宫,赵煦回到福宁殿。


冯景紧紧的跟在他身后,等到进了内寝。


赵煦就看向冯景,问道:“都记清楚了没有?”


冯景低着头,答道:“奏知陛下,所有清点的小黄门,皆是臣亲自挑选的精细可靠之人。”


“所有白麻纸,都是他们制作的,并在其上留好了记号。”


在纸上做记号,是一门古老的作弊手艺。


不需要太明显,只需要在细节上稍作区分。


比如字体大小,比如颜色浅浓,字迹、书法方式等等。


一个人当然记不住所有,但一个人记个三五张白麻纸的特征。


十几个人就可以将所有选票的细节记好,然后将记好的选票,发给对应的人。


自然就能知道,谁给谁投了?谁没给谁投?


赵煦听着,点点头,吩咐道:“将相关人等都统计好,然后送朕面前。”


“另外,那些小黄门,每个人赏钱十千……”


“诺!”冯景恭身。


“冯景!”赵煦叫住他:“将那些小黄门,都调到皇太妃阁去,交给刘惟简。”


有刘惟简看着、教导,他们会知道其中的厉害的。


“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