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四百七十五章 吴安持:我必令汝家破人亡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s://www.sx110.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吴安持出了文府,他就叹了一口气。


“文太师为何总是不喜于我……”


他想起富弼在的时候,富韩公每次见他,眼神之中,似乎也带着些轻蔑。


只不过,富韩公一般不会表现出来而已。


但富韩公诸子,却都不约而同的在富韩公驾鹤后,疏远了和他的关系。


吴安持有些烦躁。


文彦博、富弼,都是国朝成了精的老狐狸。


这两个人一直都对他看不顺眼。


这让吴安持内心总是有些不安。


感觉自己似乎做错了什么天大的事情一样?


可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呢?


吴安持认真的想着,却怎么也想不出来,他到底做错什么?


“卖报……卖报……”


远远的,吴安持听到了孩童稚嫩的叫卖声。


“今天刚刚刊行的汴京新报……”


“交趾降服,岁贡稻米百万石,遣其王弟入朝谢罪!”


吴安持听着,顿时就有些烦躁了。


正好,那两个报童,捧着一撂厚厚的还散发着油墨味道的小报,来到了他身前,见着他穿着官员的绿袍,又是个生面孔,顿时就上来推销。


“官人,要买一份汴京新报吗?”


“只要五钱,就可以买到最新的朝野新闻,还能知晓汴京各坊物价,知道汴京好吃好喝好玩的场子。”


汴京新报,现在的发展极为磅礴。


每次刊行的印刷数量,如今已经达到了两万份。


巅峰时超过了五万。


这么大的发行量,自然是因为这份小报很接地气。


除了新闻,大部分版面,都放在了生活上。


这上面不止有国事八卦,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更有吃喝玩乐的小贴士。


如今,汴京新报不仅仅广受汴京人欢迎。


还随着各地官员、商贾,将影响力扩散到天下州郡。


汴京新报,已经成为了外地人了解汴京情况的窗口。


不过这两个报童找错了人,吴安持的心情本来就很不好。


他再看着那两个穿着打着补丁的粗衣的报童,他们也就十一二岁的样子,小脸红彤彤的,眼睛乌黑乌黑,既健康又自信,眼神炯炯有神,好似在发光。


这刺痛了吴安持。


让他想起了文彦博看他的眼神……


嫌弃、厌恶、拒之千里。


也让他想起了富弼在世时,那对他若有若无的疏远。


现在,居然连两个报童都敢直视他了。


把他当成什么人了?


他是知道,这些汴京新报雇的报童的出身的。


都是孤儿!


属于这个汴京城里,最底层最没有希望也最容易被欺负的群体。


过去,汴京城每年都要冻死、饿死几百个。


见到他这样的衙内,从来都只有磕头讨好或者远远避开的份。


哪里敢直视他?哪里敢和他说话?


吴安持顿时,生出一种被羞辱的感觉。


他本就是个很敏感的人。


不然也不会自己的结发之妻,闹到天下皆知不和的地步。


于是,他的理智崩溃了。


“尔等和谁说话呢?”吴安持愤怒的伸手,挥向那两个胆大妄为的直视他的报童。


“吾可是宰相家的衙内!”


是啊,他是宰相家的衙内!


生来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生来就高人一等!


可怜两个报童,不过十一二岁,吃饱肚子也就三五个月,身体都还没有养好,就被吴安持这样一个身高五尺五寸以上的成年人的大手,不留任何余地的伸手一巴掌呼在了脸上。


啪啪!


顿时,两个可怜的孩子的脸颊就高高肿起来。


然后,他们哇哇大哭。


事情发生的太快,吴安持的随从都没有反应过来,就看到了自己的主人,咆哮着将两个报童的脸都给打肿了。


他们立刻聚拢过来,看向那两个报童,厉声威胁、呵斥起来:“滚!快滚!”


“也不看看我家官人身上穿着的袍服!”


国朝文臣服色,以青绿绯紫为排序。


选人服青,京朝官服绿,待制服绯,宰执服紫。


一袭绿袍公服,就意味着是京朝官。


全天下加起来才两千八百人。


一般只有一州知州、通判以上文官才有资格穿上绿袍。


他家官人,还是故宰相家的衙内!


地位更不同寻常!


区区两个不知道哪里来的孩子,居然还敢碰瓷碰到自家官人身边?


吃了熊心豹子胆了!


这要是在滑州,直接可以抓起来,关进大牢,好好料理一番了。


可惜,吴安持也好,还是他的随从也好。


他们却都忘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这些报童,在汴京城里走街串巷,到处叫卖,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有出过任何问题?


甚至可以在所有街巷,出入无人。


是汴京城里的地痞无赖提不动刀了?


还是汴京城里的贪官污吏们下不动嘴了?


这两个报童,在短暂的惊慌失措后,想起了学堂和汴京新报受过的教育。


胡总编的话在他们耳畔响动着。


“你们吃的是官家的饭,穿的是官家的衣,睡的是官家的床,读的是官家的书!”


“你们是官家的人,在外面不要惹事,但也不要怕事!”


“遇到事情,就吹响这个哨子。”


汴京新报的规矩是严的。


连被子,都要求叠成豆腐块,叠的稍微不合的,一天都别想吃饭,还要罚站。


做错了事情,更是会被重罚,严重的会被开除。


开除?


这两个报童,回忆起了曾经流浪的日子。


对忍饥挨饿以及流离失所,无依无靠的恐惧,胜过了一切。


于是,他们哇哇哭着,然后将挂在脖子上的一个特制的瓷哨用力的吹响。


滴……滴滴……滴滴滴……


尖锐的哨声,划破了巷子口的寂静。


“居然还敢吹哨?”吴安持的随从们暴怒不已:“是想叫人是吧?”


吴安持更是笑了起来。


他听说过,汴京新报的那个胡飞盘的名声。


知道此人神通广大,在汴京城里都能混的风生水起,汴京新报甚至能和司马康主持的汴京义报打擂台。


自然肯定有势力和靠山。


但这又怎样?


他是宰相,是衙内之子。


如今都堂上的宰执中,有两三个都曾在他父亲门下听事,是故旧门生。


所以,便是那胡飞盘,他打了也是白打!


一个小小商贾,便是打伤了,也得乖乖的来给他摆酒陪不是。


何况是那小商贾下面的报童!


“我倒要看看,谁敢与你等做主?”吴安持桀骜的说道。


衙内的作风,此刻在他身上尽显无疑。


……


又是一个无聊的午后。


许安百无聊赖的坐在兵铺的厢房里,将范阳笠罩在头上。


作为汴京左军右厢都巡检下面的一个都头。


他的职责就是维护本坊治安,并主持防火、维护汴京城的行道树和渠内栽种的荷花。


随着汴京的好汉们,都跑去登莱那边淘金后,平日连汴京城连盗窃都少了许多。


每个月只能领上三五贯的俸禄,偶尔鱼肉一下那些小商小贩,敲些好处过活。


生活越发的枯燥无聊。


忽地。


滴……滴滴……滴滴滴……


许安听到了一阵哨声。


他竖起耳朵,再次听到了相同节奏的哨声。


滴……滴滴……滴滴滴……


“这是?”许安一屁股跳起来,浑身都来了精神:“来活了!”


他记得很清楚的。


开封府早就下过严令了。


汴京新报的报童,属于开封府重点保护对象。


谁要敢把爪子伸向那些报童,那就是道德败坏,丧尽天良,无耻至极的人渣!


对这样的人渣,开封府左右军巡检司必须出重拳!


更让许安这样的低级吏员兴奋的是,上面定下过KPI。


各地军巡铺、兵铺、潜火铺的官兵,但凡能保护一次报童,就算积功一次,积满十次就可以减一年磨勘。


去年汴京新报刚刚刊行那段时间,汴京城左右巡检司的人,都乐疯了。


好多人几天就攒够了功劳,纷纷减了磨勘。


那段时间,汴京城里的英雄好汉,都块成为了左右军巡检司上上下下眼里行走的功劳。


有些运气好的,甚至一下子就攒够了功劳,直接升官,去了巡检司里的肥差部门上班了。


而许安运气不大好,别说升官了,就连减磨勘的标准他都还少一个功劳。


如今听到了哨声,这是标准的报童求助。


许安那里还坐得住?


马上就拿起了兵刃,把兵铺那几个正在打瞌睡的腌臜货都给提醒。


“别睡了,别睡了!”


“功劳送上门来了!”


睡的迷迷糊糊的兵士们睁开眼睛,看向许安:“都头,啥事?”


“听!”许安对他们说道。


兵士们竖起耳朵。


他们听到了哨声。


一个个都来精神!


纷纷起身,拿起兵刃:“那个不开眼的贼厮鸟,居然敢惹到汴京新报头上了!?他们不怕死的吗?”


汴京新报的水,可是深得很。


开封府、探事司,都和它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当然,这些事情离这些铺兵都太远。


老实说,只要不是火烧到眉头,这些家伙只会拖拖拉拉。


但问题是,人家财大气粗啊!


帮了汴京新报,回头汴京新报的人,肯定会有表示。


不仅仅会有人带着受害的报童,登门道谢,送上谢仪。


虽然不多,每个人可能也就几百文。


但,汴京新报的报童,会送感谢信给他们,还会送横幅,挂到兵铺的门口!


这就顶不住一点了!


铺兵们都是些大老粗,哪里见过这种阵仗?


人家带着孩子,在自己面前鞠躬道谢,一个个脆生生的喊着:“多谢叔父仗义出手,给孩儿们撑腰,区区薄礼,还请叔父笑纳。”


然后,红包封着的谢仪,就被这些孩子送到手中,再次鞠躬感谢,并奉上亲笔所写的感谢信。


这些感谢信上内容真挚,写的都是这些孩子过去的经历,被人欺负,无依无靠,没有人关心。


然后话锋一转——幸得叔父援手,令孩儿们始知人间温情云云。


最后,就有人敲锣打鼓,将一块横幅,挂到兵铺的大堂或者门口。


什么‘仗义英雄’、‘护民好汉’、‘街坊义士’。


真的顶不住,完全顶不住。


更不要说,左右军巡检司,都出过有军士因为帮了报童,结果人家感恩,找上门去认作了叔父、义父,逢年过节都登门拜谢,比亲侄子、亲儿子还懂事、孝顺的事情。


于是,许安带上他的铺兵,风风火火的出发。


比平日里的效率,快了十倍不止。


很快,他们就抵达了事发地,看到了一个穿着青袍的中年文官,带着一群随从,围着两个可怜的报童,气势汹汹,杀气腾腾的样子。


许安眉头一跳,心说:“合该是俺升官发财的时候了。”


绿袍,是文臣京朝官的公服。


放在外地,那自然是威风八面,了不得的人物。


可在这汴京城……


就算朱紫高官,腰缠鱼袋,配金银鱼袋的重臣,也不在少数。


而汴京新报那边,背景深不可测,靠山硬的超乎想象。


连御史台的乌鸦,都不敢管汴京新报的事情。


于是,许安毫无畏惧的带着自己的兵,迎上前去,大声呵斥起来:“怎么了?怎么了!”


“哪来的宵小,竟敢当街行凶,威逼报童,欺凌小儿?”


“来啊,都给俺抓起来,带回军巡检司!”


八九品的文臣京朝官罢了。


汴京左右军巡检司的主官,都是从七品或者正七品的高级武臣。


再向上,主管的是开封府司录参军事,这个差遣是从汉唐的督邮官演变而来。


素来以从七品甚至是正七品文官朝臣充任。


再向上就是从四品或者正六品的权知开封府。


所以,许安根本不怕把事情闹大。


闹大了最好!


惊动了上面的人,搞出大案子来,他就可以浑水摸鱼,升官发财。


至于大人物斗法的aoe,会不会不小心将他拍碎了。


许安根本不怕!


人生在世,要死卵朝天,不死万万年。


……


吴安持看着那个开封府的都头带着兵士,对他大声呵斥。


他笑了起来,心说:“吾不在汴京才三年多,不意汴京人却已忘了吾!”


想当年,他爹吴充为宰相时,他可谓是威风八面,跺跺脚汴京城都要抖一抖。


要不是被蔡确陷害,编管到了地方,他吴安持说不定已经有了馆阁贴职。


于是,他好整以暇的看向来人,笑眯眯的眯起了眼睛。


“汝确定要抓吾?”吴安持微笑着。


“抓吾容易,送吾出来,那可就难了。”


他是宰相之子。


还有一州知州,哪怕是个权的。


可也是官啊!


区区都头,擅自逮捕一州知州,还是宰相之子。


这篓子可不是一般大。


许安眯着眼睛,看着对面的男人,他当然清楚,若是一般的事情,他确实不敢动一个文官。


最多稳住局面,然后派人去通知上面的人。


可是,这可是涉及汴京新报。


汴京新报的背后是开封府、探事司。


而开封府内,现在蹲着的可不仅仅是明府。


当今官家,隔个十天半个月,就会去一趟开封府视政。


官家身边的经筵官们,更是有事没事就要去开封府办公的。


所以,许安毫不畏惧。


他盯着对方:“俺乃是开封府左军右厢都头,受皇命维持一地治安!”


“干犯国法者,无论是谁,俺都能管!”


“这位官人,与俺回衙门走一趟吧。”


“哼!”吴安持冷笑一声:“不知死活!”


什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那是老百姓自己的幻想。


现实是——在大宋,不同等级的人,在法律上有不同等级的待遇。


无官身者拼钱,有官身者拼官。


官员内部,还划分出文臣、武臣、内臣、伎术官。


他是文臣,本身就清贵,又是宰相之子,贵上加贵。


吴安持在心中发誓,到时候,就算这个不开眼的小吏,跪在地上求他,他也绝不会放过对方!


必要让他家破人亡!


对吴安持这样的衙内来说,弄死一个小小的都堂全家,就和吃饭喝水一样简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