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四百七十七章 蔡京的循循善诱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s://www.sx110.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赵煦回到庆寿宫的时候,太皇太后问道:“官家,开封府有事吗?”


赵煦笑了笑,答道:“回禀太母,却是一位入京述职的大臣在汴京城中犯了事,开封府不敢隐瞒,故而入宫禀报……”


“哦?”太皇太后点点头,问道:“那位大臣姓甚名谁?”


汴京城的事情,能闹到君前的,只能是重臣、元老家里的事情。


这一点,太皇太后心里面是有数的。


“却是故宰相吴公之子权知滑州吴安持。”赵煦轻描淡写的说道:“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是权知滑州当街打了两个报童,为开封府巡检所获,带回了官衙,开封府不敢怠慢,故而上禀到孙臣这里来了……”


“报童?”两宫若有所思。


“嗯!”赵煦坦然一笑,坐到两宫中间:“就是汴京新报的报童。”


“哦!”两宫点点头。


汴京新报,她们自然早就关注了。


偶尔无聊的时候,甚至还会看一看。


实在是这份小报上的东西,太有趣了。


且不说,那个今天赞成,明天反对,后天又开始理中客的评论员胡飞盘的乐子。


单单就是,这小报上报道的汴京各处美食、各个瓦子里知名的游乐之处,就让两位一直深居深宫的太皇太后、皇太后大开眼界。


她们还是第一次知晓,这汴京城,原来还有这许多玩乐之地。


两宫对视一眼,向太后就在太皇太后的鼓励下,握住赵煦的手,问道:“那六哥是怎么处置的?”


赵煦抬起头来,露出一个天真灿烂的笑容。


“只是小事而已!”赵煦说道:“儿已经命开封府,去将权知滑州训斥一番……命其好生反省。”


“哦!”向太后微笑起来。


不过,在心里面,她对那个从未谋面的吴安持,已经没了什么好印象。


汴京新报是个什么情况?


向太后多少是知道的。


汴京新报的那些报童,又是什么身世?向太后心里面也清清楚楚。


都是孤儿!


是六哥怜悯,发了慈悲,才叫人收养起来,让他们在汴京城里买报为生。


此乃六哥的德政。


也是这个孩子的仁心。


那个吴安持,却欺负到了这些人头上。


向太后心里面自然是不舒服的。


心里面对吴安持多少生出了些厌弃之情。


……


吴安持大马金刀的坐在开封府司录参军事的官署大厅中。


他好整以暇的抱着手,极有派头的静静等候着。


等着开封府来人。


他一点也不慌,底气十足。


甚至已经打定了主意,想要让他离开这个地方。


非得是司录参军事来他面前道歉。


然后,再将那个胆敢带他回衙的都头,交给他处置。


嗯,就将之调滑州去守帚堤吧!


他得意的幻想着,对方跪在他面前,痛哭流涕,磕头如捣蒜一般的请求饶命的景象。


吴安持就感觉很爽!


他正爽着的时候,官署之外,传来了吹鼓排乐之声。


然后,便听到门外的吏员高呼:“天府尹驾到!”


吴安持顿时眉头一跳。


天府尹,就是权知开封府在大宋的俗称。


取自‘牧民天府’之意,乃是象征着权知开封府,代替天子,牧狩京城的意思。


而如今的权知开封府,可是他连襟蔡卞的长兄蔡京蔡元长。


一个让吴安持很不舒服的人。


“蔡元长怎来了?”吴安持有些感觉不太妙。


照道理来说,这种事情,送到开封府就已经是极限。


开封府但凡亲自下场处置一下,都属于屈尊降贵。


但现在,蔡京却亲自带人出现了。


这不得不让吴安持提高警惕。


于是,他连忙起身,恭恭敬敬的站起来。


蔡京,现在不仅仅是权知开封府,在今年正月后,因为当今官家出宫视政开封府,所以馆阁从龙图阁直学士,升到了龙图阁学士,寄禄官也自从六品的朝请大夫,升为正六品的朝议大夫。


朝野都有传说,蔡京蔡元长,未来十年,必入三省,拜为执政。


这样一位大人物,亲自来处理他的这个小案子。


吴安持就算再迟钝,也明白了一些味道。


可是……


“凭什么?”吴安持忍不住在心中想着。


正想着、揣测着。


吴安持便看到了,穿着一身朱红色的绯袍公服,腰间系着银鱼袋的大臣,在左右官吏簇拥下,威风凛凛的步入官署。


正是蔡京!


吴安持只能硬着头皮,拱手迎接:“下官,权知滑州吴安持,见过明府。”


蔡京没有回礼,冷着脸,直接从他身边走过去,然后端坐到上首的案台后。


“权知滑州吴安持何在?”蔡京坐下来后,便一拍惊堂木。


吴安持被吓了一跳,连忙拱手拜道:“下官吴安持,再拜明府。”


蔡京眯起眼睛,不苟言笑的看了他一眼,然后站起身来,侧向一面,用着抑扬顿挫的腔调,对吴安持大声正色道:“权知滑州吴安持,官家有德音降下!”


吴安持一听,脸上的神色,顿时变得无比精彩起来。


怎么回事?


这种小事,蔡元长你都报到了御前?


吴安持的内心,就好似被十万匹草泥马狂奔而过一般。


然而,宫中德音下降,身为臣子,吴安持只有一个选择——跪下来。


他急忙整理了一下仪容,然后面朝皇城方向,规规矩矩的跪下来,叩首再拜:“朝请郎、权知滑州臣安持,恭问皇帝陛下圣躬万福!恭闻陛下德音!”


蔡京挺起胸膛,斜视着吴安持,继续用着抑扬顿挫的声音,说道:“权知滑州,朕闻圣人有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卿为故宰相之子,国家进士,社稷大臣,本该躬以圣人之教为准则……”


“缘何却在光天化日之下,仗势凌人,欺侮孤儿?”


“卿的圣贤书,怎么读的?”


吴安持听着,瑟瑟发抖。


那一句:卿的圣贤书,怎么读的?


让他浑身战栗,来自宫中的重压,犹如泰山压顶一般,降临在他头顶。


这可是当今天子的质问!


你的圣贤书,怎么读的?


吴安持虽然不算太聪明,可也听得懂这句质问背后隐含的潜台词和那些没有问出来的问题。


圣人教诲,被卿当成什么了?


空气吗?


一旦,他回答不好,立刻就是名声尽丧!


吴安持立刻顿首再拜:“回禀官家,臣知罪!”


他还算机灵,知道这个事情,必须认错。


而且,认错态度得诚恳才行。


否则,一旦在宫里面那边,被留下了一个‘不遵圣人之教’的印象。


那他就完蛋了!


什么前途、未来、官声,都不要有什么指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柳永柳三变。


柳永蹉跎一世,就是因为恶了宫中!


宫中很讨厌他的诗词文章。


蔡京看着趴在地上,认认真真的谢罪的吴安持,他想起了在宫中面圣时,他观察到的那些官家的神色变化与细节。


“若是如此的话,这位权知滑州,还真是有些跋扈呢!”


“可怜那报童何辜,竟招致此祸!”


官家的声音在他耳畔回荡着。


跋扈!


何辜?


蔡京玩味着这两个评语。


看向吴安持的眼神,就像看死人一般。


陪伴君前,也有些时候了,蔡京虽然经常无法跟上那位少年官家天马行空的想法和捉摸不定的心思。


但有一点,蔡京是知道的——当今官家,爱憎分明!


而且,特别特别护犊子!


于是,蔡京展颜一笑,亲自离开坐席,走到吴安持面前,温柔的扶起了这位故宰相之子,这个他弟弟的连襟。


“吴公请起……”蔡京温言细语的说道。


吴安持狐疑的看着蔡京。


这个福建来的福建子,是官场上出了名的变色龙。


所以,他有些拿不准,蔡京到底是什么态度?


蔡京却是安慰起他来:“吴公也不必忧虑。”


他对着皇城方向拱手:“官家呢,其实对吴公还是很爱护的。”


“吾面圣时,官家就说过:吴公乃是故宰相、吴正宪公之子,而吴正宪公又是先帝元辅大臣,早欲见公矣……”


吴安持听着蔡京的鬼话,虽然明知不可信,却还是只能陪着笑,对着皇城方向拱手:“先臣微末之功,竟令官家惦记,臣感恩戴德,必为官家效死尽忠。”


蔡京却叹了口气,对吴安持痛心疾首的说道:“吴公何其不智?!”


吴安持眨着一双清澈的双眼,看着蔡京。


蔡京摇摇头,道:“吴公可知,当朝官家,天授神圣,体恤万民,自即位以来,尝以生民为要,于是以节俭而上!”


“每饭不过三菜而已,每日不过三餐罢了!”


“官家所衣,太后率宫女,于宫中养蚕、抽丝、编织而成。”


“官家所服,四季也不过是太后、太皇太后、皇太妃所制。”


“其爱民如此,节俭如此,朝野共知,天下共闻。”


这是事实!


而且是从即位开始,坚持至今的表现。


看的朝野大臣是目瞪口呆。


堂堂天子,天下之主。


所食每日三餐,每餐最多三菜两汤而已。


只有在陪同太后、太皇太后用膳时,才会多加几道菜。


其身上穿的常服,四季都是太后、皇太妃亲手所织。


只有上朝时,才穿内侍省所献的公服。


而他今年官方的说法,也才十一岁罢了。


十一岁的少年官家,以身作则,节俭好学,仁圣宽厚。


对朝中大臣的人心激励和振奋效果自不用说。


这也是,无论新党还是旧党,现在都肯在朝中和衷共济,捏着鼻子一起办事的原因所在。


错非这位官家,以身作则,以圣人之道,要求自身,同时向朝野大臣表现出了他的能力和手腕。


新党、旧党,早在朝中打起来了。


旁的不说,单单是司马光,恐怕早就撂挑子跑回洛阳了。


那里会像现在这样,留在朝中,委屈求取的和新党那些大臣同朝为臣?


司马牛,可不是那么好劝服的。


能让司马牛都留在朝中。


司马光都能留下来,其他旧党大臣,哪里还敢跑?谁还敢撂挑子?


吴安持听着,低着头,他有些搞不清楚,蔡京到底想和他说什么?


因为他根本就不相信,蔡京说的那些话。


开玩笑!


堂堂天子,天下之主,还是少年即位,幼冲在朝的君王。


会一日三餐,每餐三菜?


会所服节俭,所用俭朴?


骗谁呢?


大宋是个什么情况?吴安持心里面明明白白。


士大夫们虽然满口仁义道德,表面上个个心怀天下,实则一个个私下男盗女娼,几乎人人以权谋私。


亲戚朋友故旧门生,不问政绩,皆从堂除。


家家户户的子弟们,那个不是穷奢极欲,挥金如土?


衙门里的公使钱,就和他们家里的零花钱一样,被衙内拿着到处开销。


现在,蔡京跑来告诉他,深宫长大的小皇帝,不过十来岁,就躬以节俭,用以俭朴?


对此,吴安持只有一个评价:呵呵!


不过,这一点也不妨碍吴安持开始拍马。


“真是圣天子临朝,古所未有啊!”


“下官在滑州,也略知一二,今蒙明府开教,深为天下幸之!”


蔡京眯着眼睛,微笑着看着吴安持,然后低声问道:“所以啊,本府才要说,吴公何其不智?”


“当今官家,躬行孝道,行则俭,用则朴,学则圣人之道,以天下苍生福祉为念。”


“吴公却当街行凶,暴虐于孤儿报童……”


“不瞒吴公,官家闻之,非常失望呢!”


“所以,官家才要命本府来对吴公降下德音……”


“吴公,您的圣贤书,到底是怎么读的?”


吴安持顿时冷汗淋漓。


蔡京的话,让他心惊肉跳。


“明府……明府……”吴安持只能抓着蔡京的衣袖子,说道:“还望明府看在拙妻与明府之弟媳乃是姊妹的情分上,指点一二……”


“下官该当如何挽回?”


“吴公当认错!”蔡京眯着眼睛,对吴安持循循善诱起来。


“当写一封言辞恳切的谢罪书!”


“如此,官家定会宽宥!”


吴安持听着,目光闪烁了一下,立刻就道:“写!下官这就去写!”


蔡京微笑着点头。


只要他写了认罪书就够了。


吴安持只要认罪,就等于坐实了官家给他的评价。


跋扈!


暴虐!


不行圣人之道!


不读圣人之书!


…………


翌日早上,赵煦醒来的时候。


冯景就已经在榻前等候了。


“大家,文太师今日早间,上了劄子入宫……”


“哦!”赵煦点点头,文彦博的速度不慢啊,居然这么快!难道他昨天晚上加班了?


赵煦本还以为,得等到今天下午左右,文彦博才会跟进呢!


“两宫慈圣怎么说的?”赵煦问道。


“两宫慈圣已命人誊抄了太师的劄子,并送三省有司及中司。”


“哦!”赵煦点点头。


“另外……”冯景低着头,接着汇报:“臣还听说,似乎待罪开封府的权知滑州,也上书请罪了。”


赵煦眼睛笑了起来。


他就知道,蔡京肯定会帮他将这个手续办好的。


现在,吴家人不用争了。


吴安持自己认罪了!


这可太好了!


赵煦从御榻上起来,立刻有女官上前,伺候着他穿衣、洗漱。


然后,今天的早膳,就被端了进来。


和往常一样,没有什么变化,一碗豆腐脑,两块小奶酪,加上两个煮熟的鸡蛋就算是一餐。


……


庆寿宫。


太皇太后看着被送到她面前的那一封吴安持的谢罪书。


“吴充当年在朝的时候,老身看着还行啊。”


“怎就教出了这么一个不成器的儿子!”


太皇太后感慨着,将手里的谢罪书,放到了一边。


堂堂宰相之子,朝廷大臣,却当街殴打两个孤儿出身的报童。


事情不大,但对这位太皇太后来说,太丢人了!


关键,这事情现在好像还闹大了。


今天一早,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文彦博都特别上了劄子,提及了这个事情。


文彦博的劄子上写的那些东西,有好多太皇太后都感觉是写到了自己心坎里去的。


比如说,文彦博说,现在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保佑拥护官家,用仁恕宽厚之教,躬俭持廉,所以有远方之国来朝。


但吴安持身为朝廷大臣,一州知州,却在京城之中,天子脚下,对两个报童公然行凶。


这实在是有违‘太皇太后、皇太后之教’。


而且,文彦博还很担心,这种风气若是放纵不管的话。


万一以后,别的人纷纷效仿,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这大宋天下,恐怕吃枣药丸。


此外,文彦博还说,现在太皇太后的坤成节在即,天下列国朝觐使团,也都在陆陆续续入京。


万一列国中人,知晓了这个事情,会不会有人揣测‘大宋不修吏治’甚至是‘放纵大臣,鱼肉百姓’。


天下列国怎么看呢?


友邦惊诧了,如何是好?


太皇太后看完,只觉得每一个字都写到了自己心坎里。


她老人家,辛辛苦苦这么久,就想过一个舒舒服服的生日,怎就这么难?


总有人想给她添堵!


如今,再看吴安持的谢罪书,太皇太后心里面自然是不满的。


因为在她看来,吴安持的谢罪,可谓毫无诚意。


他只是单纯的认错罢了。


而且态度在太皇太后看来,非常敷衍。


甚至,让太皇太后有种这个吴安持是因为昨天官家训斥了他,所以才上的这封认罪书的感觉。


完全就是在虚应故事。


完全没有将她这个太皇太后放在心上,更没有将坤成节放在心上!


自然,太皇太后的不满,可以想象。


“娘娘不必着恼!”向太后在旁边火上浇油,道:“新妇以为,这个吴安持其实还算好的了!”


“不过是小恶而已。”


确实,只是小恶罢了。


连罚铜的标准都够不上,甚至连训斥都可能显得朝廷多此一举。


太皇太后听着,哼哼了两声,道:“小恶?”


“非要等到他纵妻杀母才去管吗?”


当初,陈执中的儿子陈世儒纵妻杀母一案,给大宋朝野都留下了深厚的心理阴影。


堂堂执政之子,大宋顶尖的二代。


却纵容妻子和婢女,用钉子锤杀了生母。


而其妻杀母的原因却简单到让朝野失声——仅仅只是想让陈世儒回京。


事后,整个朝野都是颜面扫地。


连北虏和西贼,都拿这个事情嘲笑过大宋。


向太后叹了口气,继续添油加醋道:“娘娘息怒,吴安持总归是宰相之子和宰相之婿,多少该有些体面。”


向太后不提这个事情还好,一提,太皇太后就火冒三丈了。


吴安持的妻子,是王安石的长女的事情,太皇太后自然知道。


在这位太皇太后看来,吴充当年在朝中,乃是君子一党。


这个吴安持既然是其子,家教也应该不错。


如今却做出了这样的事情,肯定是因为夫妻关系的缘故。


但别人家的家事,她也不好干预,只能冷笑一声,道:“恐怕正是因为其家不净,才出了这样的事情。”


向太后听着,便不再言语。


她也很不喜欢王安石。


……


赵煦到庆寿宫的时候,太皇太后还在生气中。


“太母,今天怎不开心?”赵煦揣着明白当糊涂,坐到这位太母身边问道。


太皇太后见了他,勉强露出一个笑容,道:“太母没有不开心,只是心情不大好。”


“为何?”赵煦问道:“可是有大臣得罪了太母?”


赵煦当即就扭头看向站在一边的梁从政,问道:“梁从政,今天早上都有谁上书了?”


“仔细与朕道来!”


梁从政立刻躬身答道:“奏知大家,今天早上,太师文彦博上了劄子,言及昨日权知滑州当街行凶一事……”


“此外就是权知滑州上了谢罪书……”


赵煦立刻瞪大了眼睛,道:“如此说来,定是那权知滑州,言语之中不敬太母了。”


“取其谢罪书来!”


说着他就直接伸手,向左右索取。


太皇太后看着他认真的模样,心中的气,顿时就消了大半,当即笑着道:“官家,不过是小事而已,就不必着恼了。”


“太母也已经不生气了。”


一件小事罢了。


哪里比得上,这个孙子维护太母的孝心?


赵煦却是板着脸,与左右道:“快去取来!”


一副谁敢得罪朕太母,朕就和谁没完的架势。


左右自然不敢怠慢,连忙将已经放到一边归档的吴安持谢罪书取来,呈到赵煦手中。


而太皇太后也只是嘴上说着‘不生气’而已。


实则,不仅仅没有阻止赵煦,反而将眼睛紧张的看着他。


似乎想要知道,自己这个太母在这个孙子心里到底有多重要?


是嘴上说说?还是真的将太母奉为至亲?


向太后则保持着微笑,坐在一旁,温柔的看着赵煦的表现。


对她来说,此事无关紧要。


赵煦接过了左右递来的吴安持谢罪书,只是粗略的看了一遍,小脸当场就拉了下来。


“这个吴安持太不像话了!”赵煦将吴安持的谢罪书,直接丢到一边。


“他只是忘了圣人仁恕之教吗?”


“我看他,是连做大臣的本份都忘记了吧!”


这话一出,太皇太后就笑了起来,问道:“官家此话怎说?”


赵煦握住太皇太后的手,道:“如今已近五月了……”


“天下列国,都在遣使入朝之中。”


“真腊、占城、大理、交趾、吐蕃、党项、北虏甚至西域、高丽、日本……”


“列国皆来入朝,朝贺太母圣节。”


“这个吴安持,明知如此,却依旧不顾圣人之教,当街行凶,谢罪却一字也不提对太母的愧疚。”


“这是做大臣的人?”


“他眼中到底还有没有太母?”


在来之前,赵煦自然已经看过了文彦博的劄子副本。


只能说,写的真好!


不愧是从仁庙朝开始就屹立不倒,总是能准确的站到最正确的地方的元老。


措辞完全就是瞅准了宫中太皇太后的软肋。


赵煦当然不会错过,文彦博开创出来的大好局面。


太皇太后一听赵煦的话,脸上的神情就微微一凝,忍不住握着赵煦的手。


赵煦一看,立刻趁热打铁,道:“对这等,枉顾圣人教诲,不知太母的大臣,却是不可再姑息了!”


向太后在这个时候,终于开口,问道:“六哥打算如何处置呢?”


赵煦轻声道:“须得好生教化!”


他抬起头,看向太皇太后,说道:“太母,孙臣以为,这权知滑州,大抵心中已无圣人之教,恐怕连忠孝之义,也不大记得了。”


“孙臣以为,还是得在太学之中,辟一新舍,遣大儒名士,对权知滑州好生教化才是!”


“须得让其在太学之中,熟读圣人经义,再学忠孝仁恕之道!”


两宫听着,眼前一亮。


特别是太皇太后,对赵煦的这个想法非常喜欢。


就是……


“官家,朝野上下,恐怕会有非议吧?”太皇太后担心的说道。


将一个朝官,就这么送进太学再学习?


这确实会有争议!


赵煦笑了笑,道:“太母勿忧!”


“孙臣听说,国朝无论是进士还是恩荫官,在授官注阙之前,都要在吏部经过考核,须得身言书判之后,方能授官注阙!”


这是从唐代传下来的规矩。


无论是进士授官,还是恩荫授官,在正式任命之前,吏部都要进行考核。


也就是所谓的身言书判。


看长相、看言谈,再考其政务、刑名、钱谷。


若是专业性比较强的职位,还要考专业的问题。


当然了,这些现在都已经形同虚设,只是走一个过场了。


特别是对二代们,这身言书判就和不存在一样。


只要去考的,就没有不合格,不优秀的。


“既然,做官需考核,这做士大夫,也当如此。”


“这个权知滑州,以孙臣所知,并非进士出身……”


“想来,当年他的功课,也不是太好。”


“叫他去太学,再学圣人经义,重新认识、学习圣人之道,孙臣以为,这对他和朝廷都是好的。”


两宫听着,对视了一眼,都点了点头。


是啊!


祖宗法度,当官要考核才能授官注阙。


现在,这个吴安持,连圣人仁恕宽厚之道都不放在心上,甚至不顾太皇太后坤成节圣典,做出这样的事情,可见他确实是心中没有圣人之教,也忘了大臣的本份。


命其去太学之中反省、再学习,这是对他的爱护,谁都挑不出错来。


就是……


朝臣们会答应吗?


两宫的这个忧虑很快就不存在了。


因为御史中丞傅尧俞的奏疏,被送到了两宫面前。


在奏疏中,傅尧俞言辞极为激烈的弹劾了吴安持当街行凶的行为。


认为这个人‘实不堪为大臣’。


所以,他直接建议两宫:罢其官爵,永不叙用。


对傅尧俞来说,这是他的本职工作,也是他的身份地位应该说的话。


身为御史中丞,若是连这种事情,他都不敢发声,那他傅尧俞就该回家去种地了。


而随着傅尧俞的奏疏入宫,其他御史的弹章,也接连而至。


不分新党、旧党,都开始对吴安持落井下石。


没办法!


这个事情,是太师文彦博起的头。


文彦博和吴安持是亲戚,尚且都大义灭亲了。


他们这些御史台的乌鸦们,若是在这个事情上装聋作哑了,公信力何在?


再说了,傅尧俞都带头冲锋了。


御史们哪怕只是为了表面态度,也要跟进。


随着御史们弹章不断入宫,两宫于是开始召集宰执,对这个事情进行讨论。


顺便,就将赵煦的意见,拿出来与大臣们商量。


然后……


自然就没有然后了。


所有宰执大臣,包括和吴家关系非常密切的吏部尚书韩忠彦、礼部尚书曾孝宽,都对赵煦的处理意见,非常拥护。


纷纷直言:诚乃至仁至圣之言。


门下侍郎司马光,甚至上书说:诗云:与其惩,而毙后患,此先王所以治天下,今天子用先王之教,而施仁恕于大臣……


没办法!


赵煦的提议,完全符合儒家的传统价值观。


不用刑罚,而用道德感化来教化世人——特别是士大夫!


而吴安持做的事情,实在上不得台面。


当然了,最重要的是——吴安持他爹死了!


而他的老泰山王安石虽然活着,但显然,王安石不会管他的死活。


既然如此,那大家对吴安持落井下石,也就合情合理了。


至于你要问,那些昔年的吴家故旧、门生,怎就不帮忙说句话?


请参考一下晏几道。


晏几道之父晏殊在世时,提拔的门生故旧多不多?


这些人有伸手拉过晏几道一把吗?


没有!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的现实。


所谓门生故旧,那是得伱家大人还活着,还有影响力的时候,他们才会认。


你家大人都没了。


谁还认你?


哪来的回哪里去吧!


要是认不清自己的话,就撒泡尿照照镜子。


别给自己找不痛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