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一百六十章 沈括:饼有点大!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s://www.sx110.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元丰八年五月壬子(20)。


赵煦一早醒来,冯景带着宫女,服侍着他洗漱完,又送来早膳。


赵煦静静地一个人吃完,放下筷子,然后在冯景的服侍下,到了福宁殿后的御花园里散步。


“昨日,沈括怎么说?”赵煦问着。


“回禀大家,沈提举言:陛下圣明!”冯景答道。


赵煦笑了起来,又问道:“那他知道怎么做了吧?”


冯景不懂这些哑谜,但他老老实实的回答:“沈提举连夜向内库、开封府府库,调了大量胆矾石……”


他大着胆子,好奇的问道:“大家,沈提举这是要?”


赵煦微笑起来:“这是格物致知啊!圣人之学也!”


谁规定了,只许士大夫们依照自己的想法,来解释孔子、孟子、荀子的经义?


正所谓和尚摸得,贫道自也摸得。


赵煦只是不想浪费精力去辩经,但他可以扶持人来帮他辩经。


“将此话也告知沈括!”赵煦吩咐着:“圣人真意,博大精深!”


嗯……


可千万别把这个事情和道家的炼丹方术给扯到一起!


很麻烦的!


还是打上孔子他老人家的标签,使之成为圣人之学比较好。


打发走冯景,赵煦坐到花园的凉亭里。


上上辈子的记忆,在他心中回闪着。


胆水浸铜法!


是他上上辈子亲政后,在全国各地全面推广的一项技术!


靠着此法,最高年产铜数十万斤!


说起来,胆水浸铜法,在元祐三年左右就已经有人献给朝廷了。


当时主政的户部侍郎苏辙果断的将之斥责为邪法。


还把这个事情得意洋洋的写成文章,到处散播。


也是多亏了苏辙,本着恨屋及乌的原则,赵煦亲政后听说了这个事情。


于是命人去寻胆水浸铜之术。


于是,有布衣张潜献书《浸铜要略》,试之,果然可以炼铜。


朝野大喜,全国推广。


只是,在当时人们不知原理,也不明白胆水怎么把铁变成了铜,以为是方术。


赵煦在现代的时候,终于知道了。


这是化学反应胆石溶解于水,就是亚硫酸铜溶液,和铁反应后,置换出铜。


和什么方术,根本不搭界。


想着这些,赵煦就扭头看向了邢妃阁的方向。


赵佶那个混蛋!


他这个哥哥辛辛苦苦,练的军队,积攒的财富,都被他毁了!


而胆水浸铜法的成功,也叫赵佶迷上了炼丹。


自称什么道君皇帝!


也不看看自己是个什么德行!


……


沈括正在指挥着工匠,将胆矾石粉碎,然后放入一个个大水缸里浸泡。


“提举……宫里有旨意……”童贯来到他面前,低声说着。


“臣括听旨!”沈括连忙面朝皇城方向,拱手长拜。


“大家口谕:格物致知,圣人之学,博大精深……”


沈括听完,再拜道:“天子圣训,臣括铭记在心!”


然后他就站起身来,他的眼中放出精芒来。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


作为士大夫,他的心脏在砰砰砰的跳!


他看向那个浸泡着胆矾的水缸,正在慢慢的变绿的水缸。


他感觉,水缸里似乎有着圣人的低语。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


此乃礼记之中的圣人原话!


沈括慢慢的握紧了拳头,他感觉,有一扇全新的门户,似乎正在被人推开。


一条光明大道,正在向他招手。


“少主推崇格物致知之道?”他想着。


这很关键!


自董仲舒以来,历代儒学要想登堂入室,获得天下认可,甚至成为天下显学,就必须得到皇权的支持和背书!


最好的例子,就是王安石的三经新义!


若无大行皇帝支持,三经新义哪来现在的地位?


别说成为国家取士的经典了,恐怕在王安石隐退后,就会和张载的关学一般渐渐沉沦。


而大行皇帝推崇三经新义,以其取士。


天下士大夫只要想追求功名,就必须去读三经新义。


久而久之,天下士人皆王安石门生!


百年之后,说不定王安石就会变成王子。


甚至可以在文宣王庙里看到他的塑像。


那我呢?


沈括感觉自己的心脏可能有些受不了了。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他喃喃自语着。


士大夫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


其中立言,是名垂千古的光明大道!


他回忆起那日在崇政殿里,少主屏退左右后,在他面前的模样和神色。


沈括知道的,这个少主不简单!绝对不简单!


所以……


若我可以以格物致知为基础,走出一条新的儒学之道,少主会支持?


我沈括沈存中,也能有机会和王安石一样不朽?


沈括深深呼出一口气。


这个饼太大他有些撑。


但是……沈括无法拒绝!


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他也会为之付出百分百的努力!


这可是成为‘子’的道路啊!


沈子!


多么好听的称呼!


悦耳至极!


……


赵煦此时正在保慈宫里,陪着两宫批阅奏疏。


今天的政务,依旧没有多少。


都是些赵煦登基后,三省两府拟好的,对于天下官员、士大夫推恩的诏命。


新君登基,自是要广恩泽于民。


其中,官员是关键中的关键。


不止文臣,武臣也要雨露均沾。


所以,各地都陆陆续续上报了,本路、本司辖区之中被冲替、勒停、除名的官员名单。


而三省有司则对这些人进行审核,将其中罪责最轻、表现最好的人挑出来,然后呈送御前,请求开恩,赦免这些人。


剩下的人,则依故事,减其待罪年限——一般来说,冲替、勒停、除名,都有年限,就和磨勘一样,到了年限就可以叙复,也就是重新启用。


不过这个权力在皇帝手里,只有皇帝特旨有司才敢启用这些人。


不然一般这种人,也就是恢复个官身。


想要在吏部要个差遣?


想都别想!


苏轼就是鲜活的例子!


赵煦坐在向太后旁边,看着向太后和太皇太后,一一允准有司所请。


他微微翘起嘴唇。


赵煦心里面明白,这些上报的名单里,搞不好有大量关系户。


不过,他没必要去做这个恶人。


陪着两宫,批阅完奏折,赵煦就回到福宁殿。


冯景来到他面前,轻声道:“大家,宋昭宣已经命人将您的话,带给沈提举了……”


赵煦点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