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一百六十一章 报功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s://www.sx110.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元丰八年五月癸丑(21)。


礼部上奏,今科进士、特奏名进士以及武进士名单。


虽因天子守孝,免殿试,直接以礼部试成绩取用。


但还是要上报两宫,呈递进士名单,并予诸进士释褐。


两宫拿了名单,命人将赵煦请到保慈宫,也将名单给赵煦看。


大宋从仁庙开始,进士数量连年新增。


今科进士,便已经达到了五百七十五人,特奏名进士更是达到了八百四十七人,另有武举进士三十九人。


赵煦瞥了一眼名单,然后看到了一甲第一名省元加会元的名字:焦蹈。


赵煦手指轻轻弹了弹,没有说话。


两宫看着赵煦没有意见就将相关名单交给粱惟简:“拿去送都堂,张榜告示天下!”


“唯!”


赵煦却是有些神游物外。


他若没有记错,上上辈子今年科举再考是在四月末五月初,然后于五月初六直接放榜。


状元、榜眼都和现在的名单上差不多。


第一名焦蹈,第二名刘逵。


然而,状元焦蹈却在放榜后的第六天,也就是五月十一离奇暴毙。


于是,榜眼刘逵顺理成章的接过了原属于焦蹈的官职、待遇。


现在,因为赵煦对李定的打击科场再考延后了十余日。


不意也让这焦蹈活到了现在。


就是不知道,他是否依旧会在回乡途中,因为太过兴奋,急于回到父老乡亲们面前炫耀,以至劳累过度而染病。


进士张榜公示。


汴京城自是又热闹了一天。


进士游街,榜下捉婿等传统娱乐项目次第上演。


看的汴京城里的穷措大们羡慕不已,也看的那些今科落榜之人,咬牙切齿,发誓三年后,自己也要出现在这些簪花游街的进士群体中。


因为没有殿试,琼林宴是没了,殿中传胪自也取消。


只在第二天,新科进士们,被通见司的人领着,远远的在延和殿便殿外,拜了两拜,喊了一声:“圣躬万福!”


就算是把程序走完了。


这些新科进士们,也算是走完了他们人生最关键的一步。


可对赵煦而言,这只是小事罢了。


元丰八年的科举,是典型的科举小年,没几个人才,也没有值得关注的,不似庆历二年、嘉佑二年这样的科举大年,不值得花费精力。


对赵煦而言,他更关心,特奏名进士们有多少愿意主动自愿去熙河路的?


两天以后,赵煦知道了结果。


一共只有二十三名特奏名进士,在吏部递了帖子,主动自愿前往熙河路。


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结果,赵煦也没有感觉太意外。


……


元丰八年五月丁巳(25)。


沈括看着浸泡在水缸里的那一块块铁片上,渐渐出现的红色痕迹。


他微微吁出一口气。


他知道的,成了!


一直跟在他身边的童贯,小心翼翼的伸出手,探入水缸里,在一块铁片上刮了一下。


那赤红色的金属泥,便粘在了手指上。


童贯咽了咽口水。


把铁放到胆矾水里就能铁上长出铜!?


这是什么法术?


他不大明白。


沈括却皱起了眉头来,他吩咐着左右:“先将铁片上的赤泥刮下来……”


“然后放入坩炉之中融炼,看看是不是真的铜!”


“唯!”左右领命开始做事。


沈括则闭上眼睛,开始思考,这是怎么回事?


少主提醒过他的。


格物致知!


此圣人大道!


若他可以用圣人经义道理来解释,这胆矾水里泡铁片,三日就能刮出铜泥的事情。


沈括知道,他就会是新的儒学开创人!


“童勾当!”沈括看向童贯,问道:“宫中可是圣旨?”


童贯摇摇头。


沈括闭上眼睛,不再说话。


半个时辰后,所有水缸中铁片上的红色金属泥都被刮取下来。


经过称重,足足二十五斤斤!


然后,这些金属泥被送进了坩炉,在熊熊炉火的熔炼下,金色的铜水倒入磨具,然后送入冷水之中冷却。


一锭锭黄灿灿的黄铜,映入眼帘。


童贯感觉自己的心脏要受不了了。


他看向沈括:“提举,可以写奏疏请功了!”


他的声音都在颤抖!


以水炼铜,这是什么神仙手段啊!


沈括看着那些铜锭,点点头:“是该上章请功了!”


无论如何,他上任一个多月,就有这样的功劳朝野上下都会侧目,两宫也会青眼。


但少主呢?


沈括想着,他知道的,他需要再次求对!


……


沈括的奏疏,直入通见司,然后被宋用臣直接拿到了赵煦面前。


赵煦看完,一点也不意外。


化学反应是这个世界的运行基础。


胆水遇到生铁,就一定能置换出铜。


不需要技术,也不需要前置科技。


只有有胆水和生铁,就一定能实现!


倒是沈括再次求对以及他在请功奏疏之中,将全部功劳,都归于‘两宫慈圣,恩加于臣;皇帝陛下,神圣睿知,亲赐臣先人典籍,以圣人圣训教诲……’,而他‘臣仰仗两宫慈圣荫庇,皇帝陛下神圣赐告,侥幸功成而已’。


是事实,态度也不错。


赵煦想了想,就和宋用臣道:“命沈括明日下午入宫,依旧在崇政殿陛见!”


“是……”


赵煦拿起沈括的奏疏,直奔坤宁殿。


进了坤宁殿,他就欢欢喜喜的拿着奏疏,和向太后炫耀起来:“母后!母后!”


“父皇给儿选的这个大臣沈括,可真厉害!”


“我前些时日,只和他说了一句:圣人格物致知!他就用了心了,今日奏报说,其从我赐给他的那些古书之中,找到了一条先贤格物格出来的道理,用这个道理,便用铁从胆水里炼出铜来了!”


向太后听着,起初只是微笑,旋即变成大喜。


“果真?”她有些不敢相信!


大宋缺钱的事情,即使是她深居深宫也是知道的。


而钱的多少,和铜的产量是正相关的。


大行皇帝在世时为了能多铸钱,可是披肝沥胆,日思夜想,什么办法都用过了。


更是屡下诏旨,亲自奖励那些能多贡铜的矿监!


不独如此,大行皇帝这么爱财的人,为了能让铜的产量多一点,甚至听从了旧党元老的意见,恢复仁庙时代的天下矿冶政策——官民二八抽分!


以官取两分,余者以市价和买五分,剩下的矿产,则听民自便。


哪怕这样,铜还是不够用!


而且远远不够用!


现在,有了新办法了?


向太后心里自然开心。


尤其是她看沈括奏疏,看着沈括将所有功劳归于两宫慈圣,尤其是六哥赐教后。


她就更开心了。


“这个大臣,大行皇帝果然选的好!”向太后开心的说:“是个忠臣!”


在向太后心里面,她是没有信沈括说的‘皇帝陛下,神圣睿知,亲赐先贤典籍,以圣人圣训教之’的话。


向太后知道,这是托词。


那个沈括是在用这样的方式表忠心!


她和太皇太后也听政两个多月了,这样的事情见多了!


许多大臣上书论事,都会将大部分功劳,认为是‘两宫慈圣、皇帝陛下神圣’所致。


他们想方设法的找理由找借口,来论证确实如此。


最开始,向太后其实是很享受的。


可现在都过去两个多月了,早习惯了,阈值也降下来了。


所以,沈括的文字,她没放在心上。


就是对沈括将功劳推到六哥赐书和告诫上,让向太后很满意。


这是一种新型的吹捧方式!


说出去也好听多了。


于是,放下奏疏,向太后和赵煦道:“走,六哥,去保慈宫里把这个好消息也告知太皇太后!”


“让太皇太后也高兴高兴!”


赵煦用力的点点头:“正该如此!”


今天下午写的东西和科举有关,我写完了才发现,和正文没有任何关系,对现在和以后的情节也没任何推动作用,发出来大抵又要被批评水,就全部删了~


嗯,其实最重要的还是,以后有一个科举类似的情节是主线!


就是主角亲政的前兆,也就是再过三年的新君第一次科举,龙飞榜!


要是现在写了,以后难免会重复相同情节!


(本章完)